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当晚,研究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锁定穿山甲的1000多份野生动物个体的宏基因组来自近4年间建立的“野生动物的宏基因组库”。
“这批穿山甲不是来自广东,也不是来自某个特定种群。”华南农大教授沈永义指出。
应当如何看待这一初步结论?
《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
学院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穿山甲专家组委员吴诗宝,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蒋志刚,广东某高校动物传染病专家及北京某高校病毒学专家。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穿山甲是潜在的中间宿主”这一结论可靠吗?
▲ 吴诗宝:
发布会上也没有肯定穿山甲就是中间宿主,而是说潜在的中间宿主。
就是说有这个可能性,但还处于学术探讨阶段,需要进一步证实。
如果真的确定穿山甲是中间宿主,我们就要引起重视。
▲ 病毒学专家:
研究团队目前给出的证据还不足以证明结论可靠。
如果后续工作证据充足,会给科学家去溯源这次病毒,带来重要提示。
▲ 动物传染病专家:
说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这个说法不够严谨。
自然界中,病毒传播通常难以确定“中间环节”。所以,在动物传染病研究中,我们通常不谈“中间宿主”概念,而以“易感动物”概念替代。
▲ 蒋志刚:
我也在新闻中得知这一消息,首先要祝贺研究团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溯源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
但是,基于冠状病毒的致病性,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应当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而不是尽快开新闻发布会。
不过,既然发言人说“疫情当前,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体现责任和担当,将论文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期待研究团队的后续动作。
《中国科学报》:穿山甲身上会携带很多病毒吗?
▲ 吴诗宝:
穿山甲携带哪些病毒研究不多,仅知有我国台湾学者报道过中华穿山甲携带犬细小病毒。
我和穿山甲打交道20多年了。我接触过大量穿山甲活体、病亡尸体,通常都是近距离和穿山甲接触,例如采样、清理粪便、解剖、投食、换垫料、体检等,可以说是直接在穿山甲生活的空间接触。
受现场条件限制,很多时候没有釆取防护措施或仅采取简单的防护。
《中国科学报》:仅就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此刻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 蒋志刚:
研究团队是如何取得这1000份宏基因组样本的?这些宏基因组样品来自穿山甲饲养场所还是野外?
如果1000多份样品仅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则没有代表性。
发布会上说,研究人员在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的β冠状病毒,如果确认,那么需要确定是SARS、2019-nCoV还是其他β冠状病毒。
如果确定是2019-nCoV,那么取样中,研究人员是如何防护的?
▲ 动物传染病专家:
最关心穿山甲样本的来源。大家也不知道穿山甲是哪里来的,如果来自于市场上,它是自然界感染的,还是被别的动物传染的?
这些问题都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 吴诗宝:
最关心的问题是,样本从哪里来的?动物当时的健康状况怎样?研究样本的数量多少?是哪一种穿山甲?
这些问题都对结论十分重要。
穿山甲身上的病毒,有可能是自己本来就有的,也有可能是被感染的。
如果穿山甲是国外非法走私贸易来的,那么在运输途中和其他动物混装在一起,也可能感染病毒。
研究用的穿山甲样本大小也不明确,如果只是小数量的,代表性并不强。
▲ 病毒学专家:
最关心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是否可靠。宏基因组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方法。
具体来讲,研究团队可能取了穿山甲的咽拭子、肛拭子以及粪便的样本,获得许多基因片段。然后将这些基因片段拼接起来,可能会和人源的冠状病毒序列做比对,发现99%相似性,从而推断穿山甲是潜在宿主。这是理论上成立的。
但是研究团队通过宏基因组方法获得的是病毒的全序列还是片段?这些都不清楚。
并且,根据我们实操,宏基因组测序很容易受到污染,导致结果不准确。
因此,重复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报》:如果要真的确证,还需要做什么?
▲ 动物传染病专家:
如果想确认易感动物,应该用传染病的经典法则——科赫法则。
具体说,首先确认,健康的易感动物中不能分离到病毒。然后,从合适的病例分离出活病毒,把该病毒接种回去,感染后会发出同样的疾病和症状。
最后,还要验证,能再度从实验感染动物中分离出同种病毒。
只有遵循这样的步骤,才能真的确诊,也可以认定这种动物是易感动物。
▲ 病毒学专家:
正如我所关心的问题,宏基因组测序出现误差的可能性较大。
接下来,希望研究团队尽快分享他们获得的宏基因组序列,让同行们尽快重复测序结果,确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