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春茵 丘一涵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12/30 10:40:05
选择字号:
谢华安院士:推广再生稻对中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提高再生稻单产亩产,对中国有着重要的粮食安全生产和战略发展意义。这不是靠滥用农药和化肥,而是需要多学科、多生态区协作攻关,围绕培育水稻优势产业区,创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29日在福州如是说。

29日,聚焦“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主题的福建省第三期东南科技论坛在福州举行。谢华安发表题为“科技创新与粮食安全”的主旨报告。

谢华安回顾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较弱,使很多地区的农民颗粒无收。为解决“粮食的芯片”难题,设想不单纯依靠国外引进良种,中国科学家们数十年深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恢复系,尤其是创制了中国第一个取得突出成效的“明恢63”。

1990年至2010年,中国创制第二代杂交水稻优异种质。其中,杂交稻良种“汕优63”成为第一个全国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从1986年到2001年连续16年,一直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还推广到东南亚国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被当地农民誉为“东方神稻”。

谢华安表示,当年,制种业进步依赖于技术路线革新,如今,亟需以传统育种方法为基础,结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染色体工程技术、植物诱变技术、分子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技术,深入开展抗逆遗传育种等基础理论研究及优化育种程序,创制具有优异性状的种质材料或新品种。

将科研目标锁定在“再生稻”上,谢华安在福建山区三明继续耕耘又一个20年。

再生稻是利用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成为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在谢华安看来,再生稻生育期短、省种、省工、节水,有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他认为,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高效型的稻作制度,再生稻可以有效避开稻瘿蚊等病虫的危害,有利于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适宜在中国南方单季稻区种一季光温资源有余而种双季光温资源不足的生态区种植。

谢华安用一组数据说明,在福建的制种地区福建三明尤溪,百亩示范园已经连续21年实现再生稻的高产,最高亩产达到928.3公斤,十分可观。而在另一处全程机械化的福建浦城百亩再生稻的示范区域,也取得不俗的产量。

谢华安坦言,中国南方稻区有1.6亿亩单季稻田中,据估算有5000万亩适宜种再生稻,如能将单产逐步提高到福建尤溪的产量水平,每年可新增稻谷200亿公斤,“这对仅占世界耕地7%,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意义重大。”

谢华安认为,这一目标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保持干净土,留给子孙耕,始终是我辈的理想和追求”。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