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恳 卜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24 21:49:52
选择字号: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深情“播撒”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20”广东行侧记

 

“黄奶奶,听了您的报告,我长大了也想投身航天事业!”

“‘嫦娥五号’今天凌晨回家啦。20年后,如果我登上了‘嫦娥30号’去月球,一定给您带‘土’特产回来!”

12月17日,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初中部,600余名师生聆听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先生的故事。听完黄纬禄之女黄道群的讲述,现场一片欢腾,同学们说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父亲曾说过,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之需为先。”谈及老一辈科学家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的艰苦卓绝,黄道群数度哽咽。现场师生也为黄纬禄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掌声经久不息。

这场讲座,是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广东省科协主办的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20”广东行的一站。而后,报告团还赶赴广东佛山、增城、肇庆、五华、汕尾等地,深入18所中小学校,吸引近万名广东学子近距离聆听了郭永怀、黄纬禄、邓稼先、朱光亚、彭士禄、黄旭华、顾方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

讲述科学家精神 传承家国情怀

此次活动中,报告团成员身份很“特殊”。主讲人共7位,分别是朱光亚之子朱明远、邓稼先妻侄许进、郭永怀之妻李佩先生秘书李伟格、黄纬禄之女黄道群、彭士禄之女彭洁、黄旭华之女黄峻、顾方舟之女顾晓曼。科学家后人的深情回忆和动情讲述,让科学家不再是冰冷的名字和遥远的形象,而是一个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正如黄道群所说,“父亲一生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但他从来没有大段的说教,他的言行润物细无声,默默地影响着我们。”

报告团成员的讲述生动感人。一张张老照片,一桩桩旧物件儿,一个个小故事……孩子们的心被带回到前辈科学家生活的那个烽火硝烟、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年代。前辈科学家们碧血丹心的爱国之情、舍我其谁的报国之志,和在时代洪流中傲然屹立的家国大义,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青少年学生。

科学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科学家为国家、为民族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郭永怀、黄纬禄、邓稼先、朱光亚、黄旭华、彭士禄、顾方舟等前辈科学家,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荒山半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深处,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他们的高贵品格、顽强意志、道德情操、感人事迹,铸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值得后人永远传承学习。

先贤已去,精神永存。

“郭永怀和李佩那一代人,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蹒跚走来。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经历了诸多磨难,他们对‘落后就要挨打’有切肤之痛。而今天的青少年,远离了烽火硝烟,远离了枪林弹雨,在和平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学以报国的道理。希望你们树雄心,立壮志,向前辈科学家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报告的最后,李伟格满怀深情地说。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

科学家天生就是“学霸”吗?年轻学子如何才能走上科学之路?

“我父亲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读中学时,也曾经遇到过大挫折。”黄道群揭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科学家也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甚至也会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

1933年,黄纬禄初中毕业,考取了江浙一带最好的学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当年这所学校的功课是出名的难和深。“全英文教材,全英语教学,数理化课本采用的都是美国高等学校的原版教材。上课的时候,老师打开课本就开始读,可是那么多不认识的英文单词,父亲连老师读到哪一页了都不知道。” 黄道群说。

黄纬禄给自己的父亲写信禀告实情:“如果退学回家,就跟着当医生的姐夫去学医。”但父亲鼓励少年黄纬禄说:“有困难不要紧,只要努力了就行。期末如果考得不好,要留级或被学校除名,家里也不会责怪你,你只管学习,不要考虑太多……”

家庭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让黄纬禄“遇事不服输”的激情又被点燃了。

“学校熄灯了,父亲便站在路灯下苦读。累了,就躺在床上,躲进被子,一手拿着单词本,一手拿着手电筒,继续背单词。甚至在梦中,他也在背单词,背着背着就惊醒了。” 黄道群说,经过了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父亲的学习成绩终于出现了拐点,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成绩一跃成为班上的前几名。

“科学的种子种得越早,科学的根才能扎得越深。”邓稼先的妻侄许进说。他希望通过讲述,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讲座现场,孩子们的专注眼神和阵阵掌声,就是对这期望的最好回应。

“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顺德华侨中学校长吴剑平说,“一次宣讲活动,也许就改变了学子的一生。”

肇庆市第一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曹明表示,报告会后,学校还会组织一系列活动,包括报告会的笔记分享主题班会等,进一步深挖和深化科学家精神。“我们还会利用升旗礼讲话、板报、橱窗等宣传途径,营造良好的学习科学家精神氛围。”

科学家精神报告团走进校园,有特殊的意义。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要科技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科技强国就不是梦。

让当“科学家”的梦想重回青少年心中

科学家精神报告团成立于2018年6月。目前已有报告团成员30余位,包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等著名科学家的后人、学生、助手。

报告团成立两年多来,北上内蒙,南下湘粤,西至陕甘,东到江浙,行程数十万公里,组织报告约260场,为十余万青少年学生创造了直接与科学家后人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机会。

“希望通过科学家后人讲述科学家故事,让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用科学家精神点亮青年学子科技强国的中国梦,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副主任白元平表示。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

受疫情影响,科学家精神报告团把重点放在扩大规模、修炼内功上。上半年,初步探索云课堂模式,通过北京的虚拟演播室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实时联动。疫情平稳后,报告团北上内蒙,南下湖湘,西至甘肃,东到山东,接续开展“传承2020”淄博行、庆阳行、湘赣行、内蒙古草原行、兰州行、广西行、宁夏行、江西行、广东行等系列活动。深入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个地级市,行程数十万公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今年8月,报告团以“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为主题,邀请李四光、邓稼先、朱光亚、苏步青、程开甲、童第周、黄纬禄等科学家后人,历时三周,分三条线路,重走前辈科学家抗战期间曾经走过的道路。

通过“追寻前辈足迹、讲述前辈故事”方式,让青少年铭记近代以来的中国科学家为国家、为民族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感悟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伟大精神,让“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的梦想重回青少年心中。

从黄土高坡到东海之滨,从北国边陲到岭南大地……科学家精神报告团用脚印丈量大地,用爱心播撒种子,用激情点燃希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我们要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这篇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让科学家精神报告团的足迹走遍全国。”这是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郑浩峻的期许和心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