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创新与研究生教育大会
12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创新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大会以“创新驱动加快推进高质量科技发展学科引领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题,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成果和经验,谋划和部署学校“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大会邀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作专题报告。雷朝滋强调,高校科技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构建“三纵一横一面”的创新体系,打造一流的前沿科学中心和集成攻关大平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引导高校科技工作者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断增强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从创新地位、创新生态、创新格局三方面对会议成果进行总结。他指出,建筑行业在被赋予全新的智慧内涵后成为新兴产业,智能建筑等未来产业成为新蓝海,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系统、智能化建造、人机物高度融合的空间结构等新领域为建筑学、工程学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全体教师应把创新理念落实到学校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姜泽廷从见人、见事、见精神、见格局四个方面分享了近期调研走访6所大学的感悟。他指出,良好的创新生态应该是一个以学院、团队、新型机构为创新主体的网络结构,一个人、地、事、物、组织、制度等创新要素相交织的生态圈层,一个学科交叉、政产学研用贯通、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的新型创新体系,一个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正能量循环。
在他看来,涵养好北建大创新生态,一是全面把握大学创新使命,准确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任务,狠抓任务落实。二是全面理顺创新机制,继承发扬北建大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以三个新型机构为牵引,优化整合科研平台和师生团队力量,积极承担服务国家和首都的科研计划项目,推动健全成果应用转化机制。三是全面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打造有组织的大科研模式,积聚全球创新资源。四是全面激活创新要素,要发挥人才作为核心创新要素的重要作用;要优化空间与仪器装置的配置方式,建设以“动态调整”模式下的房产资源供给新模式,推动科研周转房管理与使用,营造“只争朝夕”和“有为有位”的干事创业氛围;要引导项目、资金、数据等要素有序流动,要干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培养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Mark Van Loosdrecht进行在线致辞。他表示,高校在创新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使命责任。创新最终都是通过发明的形式来表现,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保持对创新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研究发现事物新机理、开发新工艺,用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命运福祉作出贡献。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维平主持工作研讨阶段的会议。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副校长李爱群分别作题为《创新驱动 科技支撑——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科引领 协同创新——推进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内涵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穆钧、土木学院院长季节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发言,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2019级博士生李季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