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坚持了30年的教学比赛生动演绎—— |
从博士毕业生到合格教师如何加速蜕变 |
|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甄玉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她的课堂永远是开放的,欢迎任何师生前来旁听。
之所以这样做,甄玉花坦言和自己2012年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以下简称“教学比赛”)有很大关系。那次比赛她获得了特等奖。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参赛并获奖,甄玉花时刻都会感到身上沉甸甸的担子,并认真打磨每一次课,“争取达到示范公开课的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始于1990年。算起来,今年已是这项赛事举办的第30年,在教师竞赛领域,这完全可以称得上“长寿”了。这项赛事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可以如此“长盛不衰”?
“酸爽”的比赛感受
不久前,2020年度的教学比赛刚刚落幕,获得一等奖的该校理学院教师张会娜开始总结备赛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现场点评中,专家评委指出了很多我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站好讲台指明了方向。”
看似简单的一场比赛,但张会娜整整准备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老教师们的指导下,一遍遍打磨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到板书与PPT,再到教态与仪表等,这一切都让她深切体会到,教学“需要积极饱满的热情,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提及比赛感受,同样获得一等奖的该校外国语学院教师马金芳用“酸爽”一词做了形容。备赛几个月,马金芳坦言自己几乎“着了魔”。而在自己认真准备的同时,周围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也倾囊相授,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有同事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建议她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建筑图片为例,在学生获取知识前先埋下伏笔;也有同事鼓励她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最终她的授课形式在比赛中获得了评委的频频点头称赞……
“这不仅仅是一次比赛,在参赛过程中,我既发现了自己在很多方面的差距,也明确了今后的教学工作目标与努力方向。” 马金芳说。
像张会娜、马金芳一样,30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比赛的平台历练,一步步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并在基层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了教学引领和示范作用。据统计,30年来,该校累计有720多名教师参与比赛,其中345位青年教师获奖。经过比赛历练,近10年来,该校青年教师近200人次在国内二十余项赛事中获奖。
教学能力培养的“急行军”
张会娜出生于1983年。首届教学比赛举行时,她还只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相对还比较单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远不及当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贞刚表示,这就凸显了教学的重要性,而提升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
“这也许就是当年学校开展教学比赛的初衷。” 李贞刚说。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校所承担责任的多样化,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化位置已经不如从前。在此情况下,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学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比赛的作用以一种新的方式被凸显了出来。
“如果说此前教学比赛是一场教师教学能力比拼的话,如今它更像是一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急行军’。”李贞刚说,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在博士毕业后便直接走上讲台,在教学和科研任务日益繁重的今天,他们缺乏足够的教学训练,也很难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教学水平上。而在教学比赛的压力和激励下,青年教师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身教学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根据比赛规则,参赛教师要选取某门课程的10个节段进行授课准备,裁判会随机抽取其中一个节段,要求教师现场讲解。教师如果想顺利通过考验,就必须对所有的10个节段都进行充分准备,而这些节段已经基本包含了某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场比赛下来,青年教师已经对某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有了充分的熟悉。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提升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便有了明显的提升。”李贞刚说。
对此,该校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贾寒表示,从博士毕业到合格任课教师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参加教学比赛无疑加速了这一蜕变过程。“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行云流水,从整体的设计到细节的打磨,整个过程无疑是非常艰苦的,但最终这场比赛让我们收获巨大。”
通过教学也能“成名”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网络直播一度成为了今年高校教师授课的主体形式。如今,高校教学慢慢回归到线下,但今年教学比赛的决赛,学校依然决定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这场持续了8个多小时的直播共吸引2317人次关注,更多的教师在线上观摩了一场精彩的教学示范课。
除了防疫考虑外,这一形式变化的背后还隐藏着赛事组织方的另一番深意。
虽然教学比赛持续了30年,但往年的比赛都很“低调”,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也没有什么“仪式感”。这使得这项赛事一方面难以影响到更多的教师群体,另一方面也难以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教学荣誉感。
而“荣誉感”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却是极其重要而又最难获得的。
“人们常说教学是个‘良心活儿’。这已经说明了相较于科研工作,教师通过教学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的难度很大,毕竟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无法‘立竿见影’。然而,如果没有了荣誉感,教师的教学动力又从哪里来?”李贞刚告诉记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更希望将教学比赛打造成青年教师的一场“节日”,网络直播则是在这场“节日”中增加“仪式感”的重要手段。
“在几个评委面前授课,与在几千位老师的‘围观’下授课,老师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但授课完成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也是不同的。”李贞刚说,这种荣誉感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爱,而这份热爱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热爱教学的高校文化。
为了增加教师的荣誉感,比赛结束后,学校在校报上开辟专版,对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青年教师进行集中的风采展示。学校的这一做法,旨在让老师们看到,通过教学同样可以在校园中“成名”。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华东表示,通过教学比赛,全校上下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和浓厚育人氛围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师惟有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才能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刘华东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