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28 22:11:55
选择字号:
“96后”院士捐500万,激励青年扎根野外

 

 裴荣富在工作中 地科院供图

11月25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矿床会议开幕式上,一项捐款活动让会场掌声雷动。为激励后辈推进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查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找矿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自愿捐出毕生积蓄500万元,设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裴荣富勘探奖”专项基金。

作为一名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裴荣富踏入地质行业已70余载,足迹遍至海内外青山大川,无数的野外工作练就了这名地质学的“尖兵”。他为国家探明铁、磷、锰、铬铁矿等丰富矿藏,提出了一系列成矿模型与新概念,为指导地质勘查、合理探矿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

“这点钱不多,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愿。”裴荣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质‘尖兵’,为国家找到更丰富的矿藏。”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裴荣富一生培育桃李无数,他时常告诉学生踏踏实实跑野外,认认真真做学问,宁可少做‘曲线文章’,也要做好‘野外素描’。”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这是裴荣富一生科研的心得。

1948年,清华大学毕业后,24岁的裴荣富成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的一名实习技术员,他的地质人生就此拉开大幕。

毕业后,裴荣富先后赴山西大同、辽宁青城子、山西五台山和丹东接梨树,开展煤炭、铅锌矿、铁矿和铜矿普查工作,在实战中积累了对各类矿床的第一手经验。此后,他又参加地质队对湖北大冶铁矿进行普查勘探,对江苏海州磷矿进行资源评价,在实践中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砂卡岩型矿床的概念,总结了锰磷矿层变质变形规律,为两地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我来说,野外考察是从学院走向地矿界从事矿业开发的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我后来在地学界成长的基础。”裴荣富说。

20世纪60~70年代,裴荣富受命领衔国家地质援外项目,先后率队赴巴基斯坦和苏丹,在巴基斯坦卡拉巴赫找到了赤铁矿,为苏丹探明铬铁矿近百万吨,发现和登记铬铁矿点147个,并在苏丹红海山区探明1530余万吨富铁矿。他和援外团队的工作受到巴苏两国地质部门的高度评价。

1979年,裴荣富回国后先到地质部地矿司黑色金属处任工程师,继而调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他领导地质部综合地质大队等单位组成的研究队伍,首次在全国完成10个矿种、30多个矿山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他提出了矿产勘查的“双控论”、“合理域”模型和“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为高效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路,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20世纪80~90年代,裴荣富先后在南岭、华北、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带开展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在区域成矿学、成矿年代学方面又形成诸多理论建树。

1995年,裴荣富组织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等28个科研、教学及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中国矿床模式》。该书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4大构造成矿域和27个成矿堆积环境,建立了92个普适性矿床模式,是当时我国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大荟萃。

众多理论创新和开创性的工作让裴荣富在1995年获得中国地质学研究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并于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野外工作和实践其实就是专业学术成长的基石,是以后地质工作及科学事业发展的源头。”回顾走过的路,裴荣富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要扎根野外”。

地质工作要“勇攀高峰”

“地质工作要勇攀高峰,不断深入。”裴荣富常说。

长期的国内外地质实践工作,让裴荣富深刻感受到矿产资源图在找矿中的重要性。他把目光转向国际,申请编制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

2000年8月,世界地质图委员会批准设立国际合作项目“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由裴荣富任首席科学家,彼时他已是76岁。八年后,该地图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俄罗斯、阿根廷等国的地质学家组成的合作团队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厘定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

“全球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并达到有开发效益的概率,不超过10%。要突破这个瓶颈,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裴荣富说。他们还提出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的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极大地丰富了经典矿床学成果,影响深远。

这项国际合作为我国地学“走出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4年,裴荣富也被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称号,迄今只有8位国际著名矿床学家获此殊荣。此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又先后批准裴荣富担任首席科学家,编制“1:2500万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图”和“1:1000万亚洲成矿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促进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2017年,已是93岁高龄的裴荣富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从“地质、环境、技术和经济”4个方面研究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的"四元"模型。该模型指出,只有在地质背景显示有矿、勘查开发技术可行、能实现矿床经济效益最大化且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才是合理而非盲目的。他和团队还运用该模型检验了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甲玛铜多全属矿勘查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四元模型”与裴荣富此前提出的“矿业三资”——资源、资产、资本以及 “5R循环经济矿业可持续发展”模型——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再发现(Rediscovery)和复垦(Reclamation),共同构成了他的绿色矿山开发理念。他希望能够通过“四元模型”“5R循环”,让地质资源经过合理勘查变成资产,再经过合理利用变成资本。

70多年的地矿勘探实践,裴荣富深有体会:地质工作不确定性非常大,就像“盲人摸象”,必须通过长期的野外调查,才能达到对客观地质体的正确认识,必须脚踏实地才能攀登科学高峰,所有论著必须建立在稳固野外工作的基础上。

“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

今年8月24日,裴荣富刚度过96岁生日。每天早晨,这位九旬院士会早早起床,缓步穿过马路,到街对面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办公室伏案工作。那张书桌里藏着他心驰神往的“青山碧海”。

如今,这位九旬的老院士正担纲着我国“1:100万海陆成矿系列编图”项目名誉顾问,通过总结海陆成矿演化的规律,勾勒着新一代找矿蓝图。“这一系列图集的特点是海陆统筹,总结海陆演化的规律,对于找矿预测很重要。”裴荣富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要绘制的7幅图已经完成80%,到了最后“冲刺”阶段。

回顾地质工作生涯,裴荣富总结了5字箴言“DECUT”,并将其传授给弟子们。D(Description)即描述野外地质观察研究是基础;E(experiment)即开展室内测试是野外基础地质的锦上添花;C(correlation)即已有研究成果的国内外对比,避免坐井观天;U(understanding)即对客观地质的理解,达到知其所以然;T(theory)是达到理性认识和自主创新。他说,这是“从事地学工作的研究者脚踏实地攀登高峰的阶梯”。

据介绍,“裴荣富勘探奖”主要面向全国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及科研院校,奖励从事野外一线矿产勘查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该奖项原则上每逢双数年评奖,在当年全国矿床会议上颁奖。每位获奖者奖励5万元左右,每次奖励3-5人。

“地质工作非常重要,用长远眼光搞清楚地质成矿背景才能为未来找矿提供重要价值。”裴荣富说。这位九旬院士希望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地质事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