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27 16:04:44
选择字号:
中国农科院第四次人才工作会召开
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 培养一批领军人才

 

 唐华俊在作报告      中国农科院供图

记者从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四次人才工作会上获悉,中国农科院将聚焦未来农业发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聚焦粮棉油、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建立完备的科研、管理、支撑、转化人才队伍体系,打造一支引领农业科技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在会上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处于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型过渡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建设“两个一流”离不开世界一流人才,立足发展需求,聚焦“高精尖缺”领域,积极引进高质量人才,将极大促进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然而,我国农业还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困境。

“目前我国种子国外依赖度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进入徘徊期,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生物安全事件频发,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唐华俊说,“畜禽良种国产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智能农机装备研发等重大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仍有待突破,迫切需要相应的农业科技人才。”

唐华俊认为,中国农科院过去的人才培养存在学科间人才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使用、配置与重大科研任务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目前66%的领军人才集中在作物、畜牧、植保、资源与环境4个优势学科中,农业机械、农业工程、经济信息等传统学科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人工智能育种、纳米材料技术、能源微生物等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布局明显不足。

唐华俊认为,下一步要根据创新链、产业链布局按需精准引才,实现人才精准培养和科技资源高效配置。要将人才培养使用与重大科研布局、重大科技任务实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同时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选派重点领域科研和管理人员到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和学习交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

据介绍,2017年至今三年多来,中国农科院自主培养院级人才257人,所级人才318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5人,其中,近40%来自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达252人,比“十二五”末增长了51%。

据悉,“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还将构建与高质量科技创新相匹配的人才供给体系,建立人才需求研判机制、优化升级人才引育体系、实行人才能力提升系列政策、探索实施有温度的能下能出机制,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强化人才对科技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用制、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建立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聚集、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有效释放内在潜能。

唐华俊强调,中国农科院要整合优化项目、平台、经费、岗位等优质资源,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会议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向新晋院士颁发了纪念牌,向首批院级“支撑英才”和“转化英才”颁发了证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吴文斌、王克剑等2名科研人才代表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