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齐琦 于玥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25 9:21:39
选择字号:
探秘“国家实验班”:优秀人才何以成堆出现

 

“优秀人才是可以成堆出现的。”提到南京大学国家实验室实验班(以下简称“国家实验班”)对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邢定钰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扎实的“数据支持”。自2009年创建以来,“国家实验班”已培养出近百名优秀博士。据统计,第一届“国家实验班”物理学院的27人,近一半学生只用4年就取得博士学位,超10%的学生论文获得了南大优秀博士生毕业论文,远高于普通培养模式的数据。

培养了如此多优秀创新科研人才的“国家实验班”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国家实验班”对学生的培养机制又是怎样的?

定位:研究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

时间回到10年前的2009年。

彼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机遇期——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正式吹响“建设人才强国”的号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过,更是勾勒出了未来教育改革的“路线图”。

然而,当时我国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总体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存在着成才率低、流失率高、教育资源浪费大等问题。

此时,恰逢南京大学正在筹建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为探索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邢定钰联合实验室的同事提出“实验班”的设想——以国家实验室的名义,面向物理学院、化学院以及现代工程与应用学院招生。

“按照我们的设想,‘国家实验班’以国家实验室为实体,定位为物理学、化学和材料学等学科,选拔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技能过硬、思维能力出众和对前沿科学敏感度高的研究型后备领军人才。”邢定钰说。

“国家实验班”的设想得到了南京大学校方的肯定和支持,并在当年启动建设。“我们采用本科—硕士—博士八年一贯制培养方式,科研资源集中、师资力量丰厚、培养模式先进。”邢定钰说,此后,“国家实验班”又赶上了教育部“2011计划”的协同创新机遇期,学校正值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调整档口,“国家实验班”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由此,领军人才培养的“探索之旅”正式启程。

探索:助力科研的革新之路

回忆起自己进入“国家实验班”的经历,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雎长城坦言自己“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考试成绩不算很好”。然而,最终,他却脱颖而出、顺利入选,更重要的是,在面试环节,他感受到了很大的“自由度”。

据介绍,相比传统的唯学分绩的选拔模式,“国家实验班”在创办之初就确立了“学分绩+专业面试”的选拔标准,把综合素质作为主要选拔因素,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有志于投身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

雎长城是“国家实验班”的首批学员。“当时,我所在的物理学院有近一半同学报名,竞争激烈,最终选拔了27位同学,可一些学分绩很高的同学却落选了。”事实上,在第一届进入实验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像雎长城一样自推意向强、学术积极性高的学生。这种大胆的选拔模式从一开始就为综合水平高、自主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后续科研的培养资格与配套资源。

此外,“国家实验班”打破了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局限,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从学生兴趣点出发为每个人“量身打造”科研计划。“秉持‘对导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双向选择机制,试行导师流动机制。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潜能得以发现,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也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邢定钰说。

第一届入选“国家实验班”的唐峰就在这种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理论、实验、计算……我先后换了4个课题组。”唐峰表示,实验班不仅拥有大量具有过硬学术资历的优秀导师,这些“大咖”级老师还是“共享”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更换导师,甚至不同的研究方向。

2019年,唐峰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自然》《自然—物理学》及《科学进展》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成为“成绩亮眼”的青年科研“新星”。他与导师万贤纲的工作还入选了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前路:培育有归属感的创新力

谈及自己的经历,“国家实验班”学生胡逢睿印象最深的,还是8年生活积累下来的“集体归属感”。“‘国家实验班’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读研期间同学们交流很多,一起发表文章,平常私下关于实验的想法也多有交流。”

不仅是胡逢睿,雎长城的8年科研生活也深深受益于“国家实验班”的建制。“我们是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进入‘国家实验班’的,同学间比较熟悉,互相之间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毕业后的他和同在“国家实验班”的同学继续合作,一起出任一家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的精密仪器企业创始人。

据了解,“国家实验班”专门配备一名教师作为班主任,为学生营造思想碰撞和合作交流的“班集体”氛围,组织各类班级活动,如班级座谈会、迎新年聚会、暑假参访校友企业等。这种协同创新的班集体模式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打破了研究生通常只在课题组内交流的壁垒,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成果产出。

在实验班,这样的集体归属感也慢慢升华为学生们对祖国的一种认同。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家实验班”的学生虽然出国率很高,但绝大部分学生在出国深造后,仍选择回到国内发展。第一届“实验班”学生龚明在培养期间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前往美国堪萨斯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交流。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回国,现就职于中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与他一同加入“实验班”的其他同学也曾前往美国、法国等接受联合培养,后均回国发展。

这也正是邢定钰所乐见的。“回望‘国家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探索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反思。”邢定钰说,“这其中,研究生培养阶段的班集体建设、使命感培养既是我们此前一直关注的方面,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今后应该继续加强的内容。”

“当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未来‘实验班’还将不断进行创新与教学改革的探索。”邢定钰说,创新人才培养探寻,仍然在路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