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获悉,该实验室“南海深海盆区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间分布研究”团队在南海西部首次发现了42个与岩浆侵入相关的海底大型圆丘,为中建南盆地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指示性意义。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海洋和石油地质》。
研究海底地形对了解盆地内部地层结构和沉积演变过程有重要指示意义。研究团队基于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采集的多道反射地震和多波束数据,对盆地地形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发现盆地西北部普遍发育麻坑和冲沟等聚集流体运移相关地貌特征,而盆地东北部中央坳陷内则发育大型圆丘。圆丘和火山一样,都可以反映地层岩浆活动;而岩浆活动对于海底油气资源勘探、金属矿化、盆地演化过程、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影响。
据了解,中建南盆地东北部共发现42个海底圆丘,一般呈圆形或拉长形,极个别呈不规则形状,周长在3~26 km之间,高仅数十米到一百多米,因此侧壁倾角较小,仅1.46~7.73°,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央坳陷边界附近2312~2870 m水深处,通常和岩浆火山以及大型海山伴生。
地震剖面显示,圆丘下方和强迫褶皱、侵入岩床等结构特征相连,揭示了这些大型圆丘的形成同地层内的岩浆侵入活动相关。这是南海第一次发现侵入岩床—强迫褶皱—海底圆丘构造。岩浆侵入到盆地中央坳陷有机质丰富的沉积地层中,加热围岩,释放出碳氢化合物,连同岩浆蒸汽一起聚集、导致上方地层隆起,形成强迫褶皱,在海底表面表现为大型圆丘。这种岩床—褶皱—圆丘构造一方面对了解侵入岩浆引起的地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为中建南盆地油气资源提供了指示性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arpetgeo.2020.10466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