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3 21:02:45
选择字号: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示

 

10月30日,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教育部拟认定3560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717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27门,线下一流课程1464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公示期为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

据悉,2019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其目标是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全面覆盖所有类型高校、所有类型课程,以期推动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一流课程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材逻辑性强,二是这门课程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俱进。

在他看来,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教材不够开放、不够拓展、不够实用。一流的教材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制,并不局限于以一本教材为主或只呈现基础知识而不配套相关参考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要有针对性地编制有层次的专业化教材,而不是只教会前10%的学生,却忽视了水平中等或偏后的学生。这是未来一流课程建设要规避的误区之一。

程方平指出,对“双一流”的通常要求是,专业本身要一流,对学习规律的把握要一流,然而,现在的情况是,重视了前者,却对后者的关注不够。大学课程可分为通识课、专业通识课、专业课三类。此次认定的课程都是单门的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识课、专业通识课、专业课要有合理安排,就算通识课是一流的,但与之后的专业课衔接不够也未必能达到‘一流’的效果。”程方平说,因此,还要注重课程的过渡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