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8 10:09:36
选择字号:
改变基因表达 避开免疫系统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张梦然)恶性疟原虫是导致疟疾的最主要寄生虫。一项27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的医学研究发现,这种疟原虫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基因表达,在旱季存留于人类血液中,同时又不会导致疾病。该发现解释了恶性疟原虫如何残留在人体内同时不造成可见症状,等到蚊子种群在雨季卷土重来时,成为疟疾再度蔓延的“内部潜伏者”。

在全球范围内,疟疾平均每天导致1200人死亡——这也是非洲的主要致死疾病,在2018年夺去了40万人的生命,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到5岁的儿童。

目前,通过采用杀虫剂干预手段,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下降,但是,蚊子种群对杀虫剂抗性不断上升,加上其他适应性变化,可能会让这些成果得而复失。疟疾病例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出现在雨季,此时传播恶性疟原虫的蚊子会大量繁殖。不过,无症状感染者其实一年四季都会出现,这种疟原虫常驻人类宿主的能力,让它们可以安然度过雨季之间长达数月的旱期。然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不太理解,为何这种疟原虫可以寄居在人类宿主中,却又不导致可见的症状。

2017年至2018年期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赛尔维娅·波托格尔及其同事,追踪了年龄从3个月到45岁不等的600名马里居民。他们发现,这些人群体内的恶性疟原虫在旱季快结束时的基因转录模式很特别。这种模式与受感染红细胞的血管黏附度下降有关,这有利于脾将受到感染的血细胞清除到较低水平。

研究人员在调查结论中表示,这些特征帮助在人体内维持了较低水平的恶性疟原虫“储存库”,这个“储存库”可以不被免疫系统发现和清除,在之后的雨季继续启动疟疾的传播循环。

目前,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去阐明环境变化会如何影响恶性疟疾虫的转录模式,但现在已知这种模式能让恶性疟原虫在特定环境下生存,为人类最终攻克这一疾病奠定了基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