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理工大学 |
“课程+思政”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 |
|
师生一起讨论设计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供图
10月8日,“作为公共政策设计者,如何提出海洋塑料垃圾的有效治理方案?”这样一个与众多社会群体密切相关的复杂政策议题,出现在大连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虚拟公共决策”的课堂上,同学们运用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将其进行解构分析。从刚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团队信息检索,到复杂的海洋塑料垃圾影响因素路径图的呈现,再到数千字的论证报告,这些年轻人大胆构想和激烈碰撞协同治理的各种典型难题。
“新时代老百姓心中的‘城’是什么样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又将有怎样的规划?”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大连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城市管理学”课程里,授课团队与学生正在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观点与要求,并结合“城市管理学”课程中新型城镇化、区域合作、城市治理等知识点,分组调研各地具体的贯彻落实情况,并通过研讨来交流各典型城市案例的治理经验。试图打造出“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典型案例挖掘+案例研讨”课程思政模式,让学生在调研中思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重要观点的真谛和内涵。
如何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刚刚获得保研资格的大四学生李芷萱回答:“是社会调查,它不仅激活了我们头脑中的枯燥理论,更让我们充分体会到科学管理对于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大连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设置里,以社会调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赋权”“公众环保意识”等60多项具体社会问题开展实地调研与分析。这种“价值观引领、项目驱动、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科研素养、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意在培养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让他们逐渐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认同,实现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系主任刘毅说:“每一名青年学子,都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开拓者,作为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好成长成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