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春礼 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时间:2020/1/6 13:50:48
选择字号:
白春礼: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推动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本质要求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在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做到全国一盘棋。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载体。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一支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骨干力量。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加快整体跃升、实现引领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集群优势,率先实现重点突破,进而引领带动和加速提升我国的科技综合实力。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要从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与已经部署的重大项目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创新力量,形成开放合作、协同攻关的新格局,加快产出一批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努力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起到核心、领衔作用,进一步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协同国内相关领域创新力量,加快建设成为我国最大、最具优势特色的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强化建制化优势,积极发挥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生力军作用,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短板问题。以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与高校、地方、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协同合作,努力在新型举国体制建设中先行先试、实践探索、走出新路子。

健全完善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抢占知识产权高地的基础,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主要学科领域在理论体系、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呈现出持续加速的态势。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必须打好基础研究这一事关我国科技长远发展的根基。《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从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和提升基础研究的原创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科学家树立创新自信,瞄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特别是重大新兴交叉方向,开展基于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努力在原创发现、原创理论、原创方法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进一步明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机制。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明显偏低,严重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根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力度。强化竞争择优,不搞大水漫灌,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和优秀科技人才,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跨学科创新基础平台和设施,重点布局一批重大前沿交叉项目。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重视和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将紧紧围绕机构、项目、人才三条主线,统筹布局,积极探索基础研究政策特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要求,稳定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卓越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部署实施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和一批“从0到1”的原始创新项目,严格遴选优秀项目试行“5年+5年”支持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创新方向。遴选支持一批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瞄准科技前沿,甘坐冷板凳,力争未来一个时期产出一批达到国际重要奖项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强化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关键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决定》强调,要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成果转化评价等各个环节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和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发展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高校等支持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助于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让企业真正形成依靠创新提升能力、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战略规划、政策供给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金融财税政策引导和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惩罚力度,为企业开展创新、加大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解除后顾之忧。

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是国家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国科学院将全方位加强与地方、企业的科技合作,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和“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运营和成果转化管理,部署一批能落地、见实效的科技项目,转化推广一批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科技平台,积极支持和推进“双创”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需求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是科技创新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必要保障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尤为迫切。《决定》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进一步指明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健全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才能不断凝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统筹考虑人才政策、人才计划和体制改革的有机衔接,紧密结合国家各类重大任务、重大布局、重大平台建设,不拘一格选拔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锻炼,加快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门户之见和固有利益格局,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教融合,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培养质量。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创新自主权,坚决摒弃只看数量、帽子,不看能力贡献的倾向,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促进各类人才良性竞争、有序流动。

加快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要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报国为民、艰苦奋斗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多讲奉献、担当、实干,不浮夸、不浮躁、不盲目攀比。建立导向明确、正向激励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安心致研的良好创新环境,努力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科学精神涵养和科研诚信教育,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把学风道德关,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建设,让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真正内化为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加强对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学术不端等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对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对相关责任人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做到“一票否决”。

(作者: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原载于2020年1月6日《学习时报》头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