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上高校一批名师名家主动“下沉”教学一线,为上海教育带来新气象新活力 |
名师,传播前沿知识更传递爱国情怀 |
|
名师出高徒。培养拔尖人才、创新人才,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好老师。
今年大学开学季的现象着实让人欣喜:一批德高望重的名师在百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集中“下沉”教学一线——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从这个学期开始担任该校地理学拔尖创新班名誉班主任,并直接参与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
在同济大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领衔、八位两院院士联袂主讲的《地球空间信息概论》课程,今年起作为面向全校新生的选修课。从北斗导航、卫星遥感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这门课被学生成为“最奢侈”“最高大上”的课,也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课;
在复旦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等一批名师每年都在本科生讲堂授课,他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高校学者学术精神传承和育人传统的坚守;
在上海交通大学,包括“北斗之星”郁文贤教授在内的一批知名科学家,每年都联手为本科生开课,让他们尽早感受学术之美。
师道传承、立德树人,名师名家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无疑是教育战线上最美的一道风景。
放大名师示范效应,把好育人“关口”,不断涌现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为上海教育带来新气象、新活力。
打造一流教育关键在师资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而打造一流教育,关键在师资。
几天前,欧阳自远在华东师大以“中国的深空探测”为主题做学术报告,他深情寄语大学生:要培养科学精神,激发科研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为担负起重大科研任务的科学家,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在沪上多所高校,伴随“三全育人”改革的推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名师给低年级本科生上课,如今已不算是新闻。比起传授专业知识,名师们让年轻学子在入学时就能站在高起点,感受到师道的力量。
在同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概论》课上,这学期担任第一堂课主讲人的,是中科院院士龚健雅。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童小华教授也是这门课的“旁听者”。他说,名师大家不仅将新理论、新技术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新进展带到课堂,更重要的是,大师们在教学中所展现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赤诚爱国情怀,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入职便打下“德高为师”烙印
在上海,把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一些长效化机制已经形成。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上海已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师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实施过程中,对思政和师德师风的把关也作为申报的前提条件。
和如今大学普遍重视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一样,从新教师“入职”关口着手,为新入职教师上好第一课,从入职“关口”着手,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沪上高校也在破题、出招。
让不少上海大学新近教师印象深刻的是,今年的入职“第一课”主题是上海大学创始校长钱伟长的教育思想。给新教师上“第一课”的正是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在叶志明看来,对钱老从教初心的守护,就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全校师生都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激励力量。
加大扶持“加速”教师成长
不断增强教师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人才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在上海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力投入与支持,让教师职业更具专业性和成长性。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通过积极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等,全面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专业能力。
其中,上海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累计入选近5900余人;同时启动的上海高校教师国外访学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产学研践习计划,分别已有3600余人、1700余人、3700余人入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