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选择实验中实现量子波粒叠加的艺术图
图片来源:《自然—光子学》
光既可以表现为粒子,也可以表现为波。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创造了这两种互补态的可控量子叠加。该研究扩展了量子光学的实验能力,并助力未来量子技术发展。相关论文9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光是由粒子组成的,还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科学史上一直是辩论主题之一。20世纪,人们认识到光可以是粒子和波,但不能同时存在。然而,光的本质一直在挑战人们的理解和直觉。
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了“延迟选择”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外部观察者可以选择单个光子表现为粒子还是波。有趣的是,粒子和波态之间的选择可以推迟到光子进入实验装置之后。
近年来,惠勒的思想实验及其变体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由于光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这样的思想实验,而且可以设计新的实验。”该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教授马小松说。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学院和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早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延迟选择实验的量子版本,即单个光子的粒子态和波动态处于相干叠加态。实现波—粒叠加状态的关键是通过其他光子的量子态控制光子在粒子态和波动态之间的转换。但是,这种“量子控制选择”的方式,必须使控制单元与主实验区距离足够远,才能保证其彼此之间没有相干性。学界将这一要求称为“爱因斯坦定域条件”。
于是,研究人员在一项涉及两个相距141米的实验室的光学设备实验中,最终证明光不仅可以处于波态或粒子态,还可以处于这两种状态的量子叠加态。此外,他们还证明,这种量子波粒叠加的性质是可以调整的。
该实验是第一个严格在爱因斯坦定域条件下的量子延迟选择实验,为最终开发量子技术的新实验能力开辟了新道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