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9/8/1 14:20:01
选择字号:
自然资源已耗尽?人类还能做什么

 

人类正在超额“支出”地球生态资源。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全球生态足迹网络》报告显示,截止7月29日,人类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洁空气等自然资源定量,地球从此进入生态赤字状态。7月29日也即成为“地球生态超载日”。

与过去20年相比,今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系史上最早,提前了2个月。

消息一出,引发了广泛关注。人类已无生态资源可用?地球被透支到了怎样程度?

警示但不具决策依据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消息称,“地球生态超载日”是由其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发起的活动,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超过该整年地球生态系统所能再生还原的一天。过了这一天地球就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

该组织核算地球生态超载时,通过每年追踪地球生态资源“供给”(地球竭尽全力所能提供的资源)与“需求”(地球养活人类需要提供多少资源),从而计算得出哪天为地球全年可再生资源耗尽的日期。

地球生态超载日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自1970年12月29日地球自然资源首次进入“欠费”模式以来,每一年地球超载日都在不断提前,且几乎每隔十年会提前1个月。

全球生态足迹网络负责人称,人类目前使用大自然的速度是地球生态系统再生速度的1.75倍。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1.75颗地球所生产的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有警示意义,但不能作为决策依据。”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郧文聚告诉《中国科学报》,地球生态超载可看作一种对生态环境承载状况的新的表达方法,但其采用的算法、数据采集的密度和准确性等问题有待考量。

从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实践10余年的全球环境研究所彭奎博士也表示:“相当于给人们提个醒,但总体趋势如此。”

彭奎告诉《中国科学报》,生态赤字的代价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侵蚀、气候变化等。他还特别提到,地球生态超载并不意味着半年内把自然资源用完了,其意义在于目前人类消耗地球自然资源的方式和强度,把后人该享用的资源提前使用了,“这是一个‘提前消费’的概念”。

自然资源用尽了?

然而,也有人对“用尽”自然资源提出了质疑,认为自然资源没有所谓的“天花板”。

彭奎表示,每年的自然资源定量是相对的,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通过各种方法会获得新的资源。“不过,地球资源存储积累是漫长的过程,但人类消耗的速度不断变化,且趋势是越来越快。”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同样认为,自然资源具有发展性,地球承载力也是动态变化的。

他以一个故事举例,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两位学者打赌——地球未来10年“主要矿物供开发的储蓄量是否将被耗尽”,前者认为将会耗尽,后者则认为不会,最终经济学家获胜。

“这不是经济学家获胜,而是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对地球资源认识的提高,我们能够挖掘和利用更多资源。”戴星翼解释道,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资源用之不竭,而是人类能通过科技进步、改变生活方式等手段,让等量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更多福利。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人们在过去的发展中的确忽视了生态承载程度,而“地球生态超载日”恰是发出警示,不要一味粗放地利用自然资源。

《全球生态足迹网络》报告还显示,每个国家的生态超载日各不相同,比如美国是3月15日,法国是5月15日,中国是6月14日。

事实上,中国生态“负债”来得晚,也正说明了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的结果。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今年2月份报告,2000年~2017年全球绿叶净增长面积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

郧文聚认为,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结构下,环境承载力会改变,但由于自然资源是依靠自身循环过程得以维持,因此,无论区域还是全球都需要一个不能逾越的红线。“问题的严重性不能低估,人们要有危机感,科学家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付诸行动时不可待

与6年前需要“1.5个地球的资源”相比,如今人类的消耗越来越大。森林消失、物种灭绝、极端气候增加……这些现象背后都是大自然敲响的警钟——当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全球生态足迹网络认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胜败取决于城市如何发展。据统计,到2050年,全世界70%~8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彭奎说,城市化一方面意味着占用更多的自然空间,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消费方式的极大变化,产生更多废弃物,消耗更多自然资源。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走向,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但人类可以采用更节约和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会与自然共处,因为我们正在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形态。”彭奎建议,新城市设计之初就应考虑使用节能和低碳设备,建造更自然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工业生产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提高生态产品价值等。

在这方面,我国的实践行动卓有成效。郧文聚说,自然资源部正组织编制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扎实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不能减少自然资本资产。这需要综合评价,从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来‘算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事宜,请联系: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