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凤 谭一泓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26 8:26:20
选择字号:
小麦育种研究助力应对世界粮食危机
第一届国际小麦大会在加拿大举办

 

本报讯 7月22至26日,第一届国际小麦大会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办。来自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小麦研究项目、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世界各知名研究机构的900余名科学家共聚一堂,交流包括品种改良、育种新技术、遗传多样性等在内的小麦研究各领域的进展。

当前,世界农业种植已占用了全球约40%的土地面积,并产生约1/4的人类温室气体排放,而全球72亿人口中,仍有8.2亿人口生活在饥饿边缘。如何在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引发气候灾难的情况下满足新增粮食需求?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世界资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Timoty D. Searchinger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在改变饮食习惯、减少粮食浪费的同时,必须在全球农业生产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对生产技术迅速进行改进,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快速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满足了人类20%的卡路里和蛋白质需求,是全球89个国家25亿人口的重要主粮。由此可见,小麦在可持续粮食供应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小麦也面临着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多方面的威胁。

“小麦在养活更多人口的同时,需要减少土地使用,从而实现可持续耕种。未来30年,预计全球对小麦的需求将增加60%,而气候变化给小麦产量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影响,我们必须解决这一难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主任Martin Kropff说。

“科学家正携手通过全球合作、种质交换及创新方法等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小麦的温度回应机制,通过综合使用遥感、基因图谱、生物信息等技术使小麦更耐高温、更抗旱等。”Kropff介绍道。

从本次国际小麦大会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正通过多种方法应对上述诸多挑战。除了与实际应用直接相关的新品种、新性状研究之外,也有科研团队专注于小麦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绘制,从而为解析小麦基因组进化和驯化提供高质量的基因组信息,加速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

不过,Searchinger认为除了通过育种改良提供合适的种子外,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还在于机械化与适当监管两个因素。其中,适当监管尤其重要。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要实现实际应用,需要政府选择正确的监管路径”。

“粮食安全涉及育种科学家、农民、政府决策者、经济学家、专业传播人士等,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Searchinger说,“要实现零饥饿,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来自中国农科院、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华中农业大学等机构的50余名代表参会。据介绍,中国目前在小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抗病虫害、抗旱、营养等方面,除了本土自主创新外,国际合作对于相关研究的突破也具有重要价值。

据悉,国际小麦大会由国际小麦遗传大会和国际小麦会议两个历史悠久的会议合并而来,合并的目的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交流。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将于2021年在北京举行。(唐凤 谭一泓

《中国科学报》 (2019-07-26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