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会民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19/7/21 12:04:50
选择字号:
中国队时隔四年再夺国际奥数大赛冠军
其中两名队员获得满分

 

央广网北京7月21日消息(记者刘会民)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时间昨天(20日)凌晨,2019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结果在英国巴斯出炉。经过16日和17日两天的激烈角逐,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643位中学参赛者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成绩单”——中美两国同时以227分的总分并列团体冠军,韩国队则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三名。这意味着,中国代表队在时隔四年之后,再次夺得国际奥数大赛的团体冠军。

从这样的一份“成绩单”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对于国内的学生学习数学来说,中国队的夺冠有哪些启示意义?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英文简称为IMO,是数学竞赛中最高荣誉、最高规格、最高竞技水平的“世界杯”,又被称为“数学奥运会”。今年在英国巴斯举行的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国家队6名队员全部获得金牌,以227分的总分获得团体冠军,与美国队并列第一。其中,来自武钢三中的袁祉祯、乐清知临中学的谢柏庭均获得满分。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班昌老师,曾为中国数学国家集训队成员,据他介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卷由六道题目组成,每题7分,满分42分。从得分情况看,中国队这次属于正常发挥。班昌说:“本次IMO试题比较中规中矩,相对往届可能略微简单一点,命题方向对中国队既不算有利,也不算不利。因为中国最擅长的数论出得很简单,但组合出得是中国训练比较多的图论方向。中国队本次成绩不错,但仍有发挥不如意的地方,不过属于正常现象。”

据统计,自1985年征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中国共获得20次团体第一,在各国的参赛队伍中遥遥领先。但最近的4年中,中国队成绩虽然都位列前三,却也一直没有问鼎冠军。特别是今年2月份,在第十一届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上,中国队团体总分仅获得第六名且未获金牌,让不少人产生中国数学竞赛成绩下滑的担忧。而本次数学奥赛夺冠,再次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队的实力。对此,班昌认为:“名次起落属正常现象。其实中国队没有拿第一的这些年,除了个别年份中国队与榜首比较远之外,其他的基本跟今年一样,就是前三的争夺都是比较胶着,都是一两分的差距,并不能因此作出什么判断。中国过往的IMO成绩十分优秀,说明我国国内的基础教育工作非常好,尤其对在数学方面比较优秀的孩子来说,培养工作做得十分突出。现在一些数学竞赛出身的年轻数学家正活跃在世界前沿,并且已经开始取得一些令人惊叹的成就,相信随着我国数学竞赛工作的开展,咱们国家的数学实力肯定会日益提升。”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目难度较大,灵活性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参赛者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基本功、坚韧的毅力以及一定的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内容曾一度受到追捧,各类培训、竞赛也办得较为火热。近几年,随着奥赛项目加分被取消,奥赛的功利性降低。

在班昌看来,让奥数回归正常化,可以让奥数锁定更合适的学习人群。班昌说:“数学竞赛的学习能极大地提升一个人思维的敏锐性和针对性,使人能更快地抓住事情的关键点,并且迅速给出应对方法,而且还能够培养孩子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是抛却一切功利性的外在因素后,数学对孩子们最大的帮助。在孩子学习奥数方面,家长不应过多地干涉,本着喜欢就学一些,不喜欢就少学一点儿,甚至不学的态度即可,尽量不要因为某些功利性因素或者虚荣心去勉强孩子,这样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为切实加强我国数学科学研究,科技部、教育部、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并在近日正式印发。

方案指出,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数学已经成为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为此,方案明确,在国家层面要“持续稳定支持基础数学科学”“加强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研究”“持续推进和深化高层次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班昌认为,加强数学科学研究与奥数降温并不矛盾。“限制被一些害群之马挑起来的‘全民奥数’‘奥数狂潮’是对的,但真正的教育绝不是一视同仁。在限制‘全民奥数’的同时,降低或取消数学竞赛的功利性因素,但对于真正在数学上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给予其足够的成长空间,是非常正确的方针政策,对于我国应对已经到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加强数学科学研究方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我们当下的数学,不管是在教育教学上面,还是在研究上面,跟人类快速发展、跟整个世界快速发展的科技,依然还是有一些难以满足的地方、有一些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加强基础研究,一定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特别是在学校教育。”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