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17 10:28:20
选择字号:
汤淳渊:永远的“莫文隋”

汤淳渊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

 

■本报通讯员 陈妍 张露莹 记者 温才妃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这是上世纪90年代传唱在大街小巷中的一首流行歌。

1995年,南通工学院一名女大学生石洪英因母亲去世,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而就在石洪英一筹莫展时,她收到一张100元汇款单,汇款单留言:生活补助费,署名“莫文隋”。直到她大学毕业,每个月都能收到“莫文隋”寄来的100元钱。

顺着汇款单留下的地址“南通市工农路555号”寻找“莫文隋”,石洪英多次无果,但她不甘心,借助媒体发起寻找“莫文隋”活动,全城张贴“莫文隋,你在哪里”的海报。

在寻找的过程中,她终于明白,“莫文隋”是“莫问谁”的谐音。很多年后,“莫文隋”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他就是南通工学院(南通大学前身)原副院长汤淳渊。

7月14日,83岁的汤淳渊在少数亲友以及南通大学领导和老同事的目送下,遗体在南通殡仪馆火化。他在世间的最后一程,一如他的人生一样低调而简朴。

“莫文隋”,这个24年来一直让南通人引以为傲的名字,又一次点燃了整个南通城,成为文明航道旁一座灿烂耀眼的灯塔,照亮整座城市的道德星空。

治学严谨, 诲人不倦

熟悉汤淳渊的人都说,他是个外表冷峻、内心温暖的人。

上世纪60年代,汤淳渊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热处理专业,后从镇江农机学院调回家乡,进入南通工学院工作,为学生讲授机械原理课。

南通工学院纺化系原党总支副书记周甜回忆道,汤淳渊的严谨细致尤其值得机械专业的学生效仿。“每次批改的作业,汤院长都写得特别精细,字体也非常娟秀。”

《江海晚报》总编辑宋捷曾是汤淳渊的同事。在他的记忆里,和汤淳渊共事三年,没有见他笑过一次,不仅是学生,青年教师们也都很敬畏他。

学校升格为南通纺织工学院后,汤淳渊出任学校的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令宋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教师评职称,当时省里规定评中级职称最好要有研究生学历,但不是必需条件。

作为分管领导,汤淳渊取了上限,卡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倒逼他们去读硕博。因为这个倒逼机制,当年南通纺织工学院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在全省排名靠前,如今,一些高校的南通籍领导,也从当年被汤淳渊的“上限政策”倒逼读研究生这件事中受益。

在教学质量上,汤淳渊容不得一丝马虎,有教师、学生怕他,教学事故、迟到早退、监考不到位、作弊,基本别想从他手上逃脱。他要求教务处严抓上课纪律,还亲自带人去教室检查上课情况,凡是有迟到、早退现象的,都要在全校范围内张榜公布。“有一次,我提前了30秒钟下课,也被无情地张榜公布了。”杏林学院院长顾卫标至今都记忆犹新。

汤淳渊还要求年轻人到工厂中实践锻炼。他认为,凡是工科类的教师,一定要去工厂锻炼半年或一年,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实践经验后才能够把课上好。

他在校内推出“青蓝工程”,老中青教师提携共进。正是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南通工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合格单位,江苏省仅此一家。获此殊荣,汤淳渊功不可没。

“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身正气在院长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默默资助贫困生石洪英的事,让我对汤院长的品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周甜说。

低调做人,善心待人

过去24年里,在各类表彰会上,“莫文隋”多次被评为道德典型,但领奖人永远缺席。

1995年底,南通工学院原党委书记袁靖东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正平透露,“莫文隋”很可能是汤淳渊。黄正平亲自登门求证,汤淳渊才肯承认自己就是“莫文隋”。

同时,汤淳渊和他定下了保密协议,不公开真实身份,不希望媒体宣传自己。

当得知汤淳渊就是“莫文隋”时,与他同事36年的南通工学院原党委书记袁靖东毫不惊讶,“我和老汤出生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的老家都在陆洪闸,很早就认识了。老汤纯粹、真诚、厚道,他在中学读书时就爱做善事。那时候,一同上学的同学没钱乘车,车费都是老汤付的”。

汤淳渊出身于名医世家,是家中长子,父亲汤承祖是南通有名的中医,这对他的影响很深。他总说,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好人。但凡教职员工有求医需求,他二话不说,手写一封“介绍信”让来人去找汤老先生。

有一次,南通工学院原党办主任周翠林孤身一人在家,头痛欲裂。“我以为自己不行了,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汤院长,他愿意帮人,也有能力帮人。我的电话打过去,他立马赶过来带我去了医院。”

在南通工学院老教师沈秉千和顾安之印象中,汤淳渊虽然严格,但严肃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温暖的心。

沈秉千曾因身体原因,先后在南通和上海地区的医院住院就诊,汤淳渊得知后,无论多远,都要赶到医院去探望。

“他就是这样关心每一位职工。”顾安之不禁红了眼眶,“入党时,是汤院长代表院党委找我谈话的。我入党较晚,他特别鼓励我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他的语气很亲切,我听了很受鼓舞。”

2008年,奥运火炬在南通传递。汤淳渊被推荐为火炬手,一向低调的他一开始婉言谢绝。他说:“比我更优秀、更值得担任火炬手的人多的是。”在经过反复做工作后,他才勉强答应了。直到此时,汤淳渊的名字才被人们所了解。火炬传递结束后,他又把奥运火炬的系列物品全部捐献给了学校。

汤淳渊在帮助别人时,总是低调得不愿让人知道,但别人对他的好,却总让他心心念念。老伴顾宗勤回忆道,住院期间,即使已经病入膏肓,无法行动,汤淳渊仍时时感念着在医院照顾他的医护人员,每次家人带来蜂蜜等营养品时,他总念及医护人员的辛苦,嘱咐家人将营养品送给大家。

一个人影响一座城

就在“莫文隋”现象在南通迅速掀起波澜时,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南通工学院专门设立了“莫文隋基金”,各系还成立了“莫文隋服务队”,全院教职员工在物质上、精神上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得到了最及时的帮助。

受“莫文隋”现象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南通全社会掀起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莫文隋”: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他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在江海大地上闪耀着道德的光芒。

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一座城,“好人文化”在南通引发了“滚雪球”效应。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涌现“莫文隋”开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笔。

20多年来,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扶危济困、大爱奉献的“莫文隋”精神在南通大学师生中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南通大学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项,参与人数近50万人,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在打卡器App上的统计名列全国第一,从本地志愿服务,到支教青海新疆、“洋雷锋”参与服务。

南通大学还设立了“莫文隋”基金与官方网站,各学院设有“莫文隋”志愿服务队。2011年,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南通大学连续5年获评全国优秀单位。

如今,汤淳渊所引发的“莫文隋”精神已成为南通精神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南通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120万多人,全市每6人中就有一名江海志愿者,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等总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超过3万个、总时长超过2300万小时,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近5000个,志愿者人数超过120万……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志愿服务评选中,南通有30多个组织、50多个项目、100余人上榜,数量全国领先。

寥寥数语,铮铮风骨

三年半前,汤淳渊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这一疾病是世界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随着病情的加重,汤淳渊感到了行动不便和呼吸困难,甚至不能说话和进食。2018年底,离退处原处长刘能驯前去探望他,在重症监护室里,汤淳渊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写下了36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2019年7月12日晚9时22分,汤淳渊停止了呼吸,安详地走完了他低调而简朴的一生。

清华大学南通校友会发来唁电:“南通汤学长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烛照人生;他做好事,莫问谁,行胜言。汤学长努力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添彩,二十四年来感召江海,南通因有这样的‘莫文隋’风范而自豪,南通人因生活在这样的江海志愿者群中而深感幸福!”

“汤院长不仅是个严肃、严格、严谨的人,更是个好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宗旨;是个好老师,培养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个好领导,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浓。今后,我们要做强‘莫文隋’志愿者队伍、做大‘莫文隋’基金、做实‘莫文隋’精神传承,让‘莫文隋’的身影继续成为江海大地上最闪亮的星……”南通大学副校长侯文华说。

就在他离世后的第二天,一份尘封11年的遗嘱被公之于众,上面清晰地写着: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

寥寥数语,传递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铮铮风骨和高尚情怀。

《中国科学报》 (2019-07-17 第5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