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22 10:03:34
选择字号:
高校应做博物馆绿色化发展引领者

 

■田阳

2019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布博物馆日活动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

当前,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正被重新定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也对高校博物馆建设提出“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五大功能的定位。据统计,全国现有高校博物馆300多座,涉及自然科技与专题、文化历史、纪念等多个类型,成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为此,笔者认为,高校要在推动博物馆绿色化发展方面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的生态文化教育传播辐射功能。

博物馆绿色化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涵丰富,外延正在不断拓展。国际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既是教育场所,又是文化中介,理应以更少浪费、更多合作,以尊重生存体系的方式使用资源,发挥博物馆在提升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的独特促进作用。这凸显出博物馆绿色化发展内涵的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博物馆绿色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硬件建设的节能低碳化、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绿色化、管理运营理念的生态化三个方面。面向未来,高校要积极打通博物馆连接生态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态文明之间的双向通道,透过双向交流教育活动,实现与公众分享人类共同拥有的绿色文化资源。

基于博物馆绿色化发展具备的系统性、综合性特征,高校博物馆要立足大学特色,重点在提升硬件建设的绿色辨识度,强化博物馆管理使用的节能低碳,打造以绿色科普为重点的博物馆馆藏特色,立足社会互动性的全方位开放,加快数字智慧博物馆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等方面,进行持续实践。

进入新时代,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化发展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切实提高高校博物馆建设的绿色深度和绿色远度,依托高校学科特色与教育传播的优势,创新博物馆绿色化的主题、内容与形式,培育品牌教育活动,创新开发优质绿色科普资源、灵活提供多样化服务项目,加强博物馆绿色科普传播效果的评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互动反馈机制。

二是注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协同发展方式推进博物馆的绿色建设。根据美国博物馆联盟《构建教育的未来:博物馆与学习生态系统》白皮书,博物馆教育具有浸入式、体验式、自我引导式、动手学习等优势,是绿色公众教育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要多采取联手创建博物馆联盟、组织联合巡回展览、开展馆际业务交流、深入社区开展教育等方式,厚植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品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东北林业大学的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等在国内具有一定显示度的绿色主题博物馆要用好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协同平台作用,加大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国内优秀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交流合作,在博物馆绿色化的国际合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高校博物馆的绿色发展和建设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届大会通过的《上海宪章》指出,博物馆作为全面机构,是为公众全方位参与而营造的空间,也是通过整体性遗产管理实现的物质和非物质、移动和不可移动、自然和文化的空间,应当成为催化创造力的场所。为此,坚持人文理念,点面结合,物质与意识并重,动态性互动与静态性展示共融,搭建与社会公众的体验交流、合作沟通平台,是博物馆绿色化的应有之意。要在师生和公众服务的全过程,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绿色志愿讲解、绿色导览服务等专业化水平,开发具有生态文化品位的博物纪念品。通过“人”“物”的有机结合,实现博物馆绿色低碳建设的新提升。

(作者系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科学报》 (2019-05-22 第4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