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正在体验虚拟现实(VR)中的全景声体验互动
超声乳化:“水和油能混在一起吗?”
体验声学所自主研发的主动消声设备
“听见了,好像真的在公园一样。”小学3年级的徐天喆一边摘下VR眼镜,一边兴奋地向妈妈分享着感受。刚刚,他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游览”了“公园”。鸟儿飞过时,声在“高”处;船在桥底游过时,声在“低”处;看到右前方有一群人,随之就听到谈话声从“右前方”传来,逐渐“靠近”他们时,声音也由小变大......
徐天喆所体验的是中科院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暨声学研究所5月18日在“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上展示的“虚拟现实(VR)中的全景声体验互动”。带上VR眼镜,视野中的影像和耳机中的声场会根据陀螺仪给出的头部旋转和位置等信息,声源随时加入并被实时渲染,用户能够轻易辨别出声音的方向、强弱与距离,犹如身临其境。
志愿者介绍道,全景声是对声音在整个空间全方位的展现,其背后是声学所研发的三维音频技术。声音从空间中的某个位置到人耳有一个传输过程,演示系统模拟了该传输过程,且融入没有方位信息的声源并将其“放”到空间的对应位置上,结合VR视频与音频算法,更好地模拟了真实世界。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家庭影院、车载音频等多个场景,足不出户,用户就能充分感受到真实的沉浸感。
声音无处不在,但它的魔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比如,你见过“声音”长什么样吗?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洒满细砂的金属板遇到音乐后,板子上的沙子便“跳”出了各种神奇的图案。
这部由声学所科研人员自导自演、声学所助理研究员吴鹏飞作曲的科普剧《沙粒舞曲》也是本届活动日上最“吸睛”的节目之一。科研人员介绍道,“沙粒舞曲”的原理在于,金属板有一系列的共振频率,这首曲子中某些特定的音就是据此而定,当音乐响起,板子按照某个振动模式振动,由于振幅不同,不同区域的沙粒也有的“安静”,有的“活跃”,最后“抖”出美丽的图案。
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示科学的魅力,通过互动参与强化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认知与理解,在公众开放日上,声学所向公众讲述着不一样的“声音”世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更加异彩纷呈,真人表演、动漫剧、科普讲座、趣味互动、开放实验室......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科学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