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17 10:03:40
选择字号:
《中华大典·数学典》:留存弘扬中国的数学基因

《中华大典·数学典》由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本报记者 李芸

5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山东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华大典·数学典》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华大典》是继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又一大型类书,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中华大典》共分24典,《中华大典·数学典》(以下简称《数学典》)是其中之一。

“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

“‘盛世修大典,修出一部不朽之典’,这是立项之初的美好愿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见证了这部大典从倡议到立项直至编纂完成近30年的历程。“但此时看来完成的大典还只是做了基础工作,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邬书林直言《中华大典》各典质量参差不齐,最重要的原因是参编人员学术水平不一。

“历史上《四库全书》《永乐大典》都是最有能力的大臣领衔而做。这样大型的基础性文化工程,学术水平不高的人做不出来。现阶段特别是30年前我国处于转型期,基础性文化工程吸引力不够。学术水平高的人不愿意做,学术水平低的人做不了,一些典启动后,编纂过程越来越难。所幸一批离开了一线、德行极高的老先生挑起了大梁。”邬书林说。

邬书林“点赞”了《数学典》的质量。据介绍,《数学典》完成后经国家出版基金办验收获评优秀。《数学典》2006年启动,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出任名誉主编。《数学典》主编、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认为,《数学典》的“优秀”不仅因有老先生挑大梁,更因有近30位中青年学者参与,“除我之外,编纂者全都是硕士、博士,大都是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2011年董杰在内蒙古大学数学史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后,被《数学典》副主编郭世荣邀请担任三角总部的主编。董杰高效完成80余万字样稿并得到一致好评。董杰坦言自己的成长得益于《中华大典》的编纂,“很幸运参与到迄今规模最大——‘没有之一’的古籍整理工程中”。

“而且,与某些典‘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同,《数学典》各总部都是一位或几位先生从头编到底,责任心强,系统性高,重复少。”郭书春说。

“一个字不加”的创新

董杰说:“有人会认为像《中华大典》这样的‘类书’,自己都不能往上多写一个字,能有什么创新?”

类书,百度百科解释为“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既为资料辑录,当然要忠于原著,“一个字不加”。

但这并非不要创新。事实上《数学典》的诞生就是一个创新,不仅推动中国的数学研究,还拓展并丰富了我国类书的内涵和外延。

以经目为纵,纬目为横,经、纬相结合是《中华大典》的编排方式,《〈中华大典〉编纂工作总则》规定的纬目是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9项。郭书春说:“这9项是针对文史各典设置的,对《数学典》并不都合适,比如数学以算法为主,却很难归入以上9项。‘论说’和‘综述’也很难区分。后来《数学典》将‘论说’和‘综述’合并为‘综论’,设‘算法’作为纬目,这是《数学典》的创新,也是与其他典的重大区别。”

自2006年立项至2018年出版,历经12个春秋,4个分典、35个总部、9册、1491万字的《数学典》终于面世。《数学典》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首次按照现代数学学科体系和现代图书分类,以类书编纂的方式,从“数学概论”“中国传统算法”“会通中西算法”“数学家与数学典籍”四个方面,对远古到清末(1911年)在中国疆域范围内产生的汉文典籍、文献资料、出土文物等中有关数学的资料进行的系统整理、分类、汇编。

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等先后为吴文俊诞辰百年举行了纪念会。作为一位有战略眼光的数学家,吴文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思考数学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对40年前他就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时,吴文俊第一次授课的开场白记忆犹新。在座谈会现场,他背诵了这段话——

“数学是世界各个地方、各个民族最先发展起来的精密科学。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同以几何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各有千秋,有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呼应。西方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占了上风,以致今天一提到数学想到希腊、想到西欧,而由于近代计算机的出现,其所需数学的方式方法,正与《九章算术》传统的算法体系若合符节。《九章算术》所蕴含的思想影响,必将日益显著,在下一世纪中凌驾于《几何原本》思想体系之上,不仅不无可能,甚至说是殆成定局,本人认为也决非过甚妄测之辞。”

展望未来,必先认清历史。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林群说自己参加《数学典》的座谈会也是“想听听中国数学的历史”,他说:“我们不借鉴历史,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牛顿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就是历史,历史是一座照耀我们前进的灯塔。”

《数学典》可以说是迄今内容最全面、资料最可靠、结构最合理、体系最严整的中国古典数学著述的汇集,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数学史研究成果的汇集和编者们自身研究成果的结晶。

《数学典》中郭书春撰写的《数学典序》概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概况、典籍、成就、特点和弱点,指出自公元前二三世纪至公元十四世纪初中国传统数学是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各分典的“说明”概述了各个时期对数学的认识,算法的现代意义及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基于此,邬书林说:“《数学典》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支撑,为留存和弘扬我们的数学基因奠定了思想基础。”

◎链接

《中华大典》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18家古籍出版社负责人提出倡议,包括钱锺书、冯友兰、任继愈、钱学森、季羡林在内的300多位学者联名呼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1992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

《中华大典》共有哲学典、宗教典、政治典、军事典、医药卫生典、农业水利典、数学典等24部,116部分典,辑录经典古籍2万余种,总字数近8亿字,超过了中国所有古代类书字数的总和。

《中国科学报》 (2019-05-17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