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9/5/9 14:54:02
选择字号:
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数学中心揭牌成立
纪念吴文俊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暨数学科学与数学科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9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1919~2017)先生诞辰100周年。

5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吴文俊数学中心揭牌成立。据悉,该“中心”将致力于数学科学前沿研究,基础数学科学以及数学史领域的重大问题,以数据科学中关键数学方法与技术瓶颈问题为导向,力求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开辟引领重要研究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上海交大数学学科拥有底蕴深厚的传统实力,丰富的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学科群,能够有力地支撑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在这样的基础上成立吴文俊数学中心,为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天,纪念吴文俊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暨数学科学与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13位两院院士、近4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交大,围绕吴文俊先生的成就开展研讨,并分享代数学、代数几何、微分几何、动力系统、数值计算、偏微分方程、数学史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纪念、缅怀吴文俊先生。

上海交大吴文俊数学中心成立:将中国数学发展引向纵深

当日,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科学学院教授白安雅向中心捐赠了她珍藏的吴文俊博士论文,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李从明接受捐赠。吴老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吴文俊数学思想重要文献,将在吴文俊数学中心里永远珍藏。

如今,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都取得长足发展。交大数学学科在四大国际排名中稳居世界百强,并进入ESI前1%,最新一期教育部学科评比中交大数学学科荣获A类学科。交大数学科研团队在一些极具挑战的数学问题研究上也取得原创性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AMS、Acta Math、 PNAS、PRL等顶级学术期刊。

李从明表示,数学学科的快速、高水平发展强烈依赖于高层次数学人才的聚集。中心将公开邀请世界公认的知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加盟,同时邀请高级访问学者参与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吸引一批吴文俊学者。

据悉,吴文俊数学中心成立后,将重点在基础数学、数据科学、数学史领域开展相关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文集纪念吴文俊诞辰百年

吴文俊先生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成就,为我国的现代数学事业和数学史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0年吴文俊从交通大学毕业, 1947年赴法国留学。留学期间,他的工作成为上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引发了“拓扑学的地震”。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文俊认识到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是相通的。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启发下,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创立的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对中国现代数学的振兴乃至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4年,吴文俊先生研究兴趣转向中国古代数学,他以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把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概括为构造性与机械化,不仅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数学机械化新领域,成为古为今用、自主创新的典范,而且也开创和引领了继李俨(1892~1963)、钱宝琮(1892~1974)之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他独特的数学史认识论和方法论,被概括为“吴文俊数学史观”。

5月9日至10日,纪念吴文俊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暨数学科学与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大举行。会议相关议题主要集中在吴文俊先生生前的研究领域,近30名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交大,主旨报告聚焦“吴文俊的拓扑学成就”“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成就”“丝路精神,光耀千秋——论吴文俊院士的数学史遗产”,并围绕代数学、几何分析、偏微分方程、动力系统、数值计算、数学史等分享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吴文俊数学史观’是吴文俊数学史遗产中最有价值的思想和最为宝贵的财富,《论吴文俊的数学史业绩》共收入36篇文章,从不同视角论述吴文俊先生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回忆、缅怀吴文俊先生支持数学史事业的各种事迹,颂扬吴文俊先生对中国数学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高尚品德,表达数学史学界对吴文俊先生的敬爱与景仰之情。”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论吴文俊的数学史业绩》编者纪志刚表示。

“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

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园,有一条与学森路齐名的文俊路。这是上海交大师生以自己的方式向杰出校友吴文俊致敬。文俊路和光斗路、光宪路、学森路等一起,见证着上海交大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也讲述着吴文俊与母校的一个个故事。

吴文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依然对母校怀有深深的赤子情怀,他曾多次深情地表示,“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他当时就读的交大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三个班,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几个人,这些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合在一起上课,当时数学、物理是两门主课。数学由数学系主任胡敦复主讲,讲微积分;物理是理学院院长裘维裕主讲,用的是自己编的讲义。这两位老师都是交大的早期毕业生,长期在交大任教,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受学生欢迎。吴文俊曾表示,除了胡敦复、裘维裕两位恩师外,陈怀书先生的初等数学、汤彦颐先生的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石法仁先生的微分方程、武崇林先生的代数方法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武崇林先生还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珍贵藏书借给他,给予了他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吴文俊大学一年级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再加上交大学风很好,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二年级开学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交大被迫迁到法租界继续办学,生活条件、做试验、上课都开始不正常,但交大师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还是照样读书、照样考试。这种朴实严谨的良好校风使吴文俊受益良多。

吴文俊表示,在交大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生方向和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他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都在寻求怎样救国,怎样走复兴之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表达,但目标是共同的,就是要复兴中华。而大学在这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吴文俊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关注母校发展。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时,吴文俊担任校庆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为母校题词“勇攀高峰再创辉煌”,表达了深切祝福和美好寄愿。在上海交大百年建校纪念时,吴文俊专程回到母校,看望了老师,与同学们举行了“科学观与人生观”的座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母校的学生诠释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他还回母校参加了数学系40届学生毕业60周年联谊会。此后,他又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到交大为母校师生作学术报告。吴老说:“我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了上海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母校看看,然后去看望在我的事业中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赵孟养同学,我们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在一起常回想起大学时的情景,并可以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校的发展情况”。

在谈到对上海交大的数学学科建设时,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上海交大是个在工程技术方面很强的高校,而数学在与这些方面有紧密的联系,我们不要太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应与某一个方面相联系,比如力学与数学就是平行发展的,我们要看到它们的联系之处,而不要把某一门学科孤立起来,对数学要加深理解。我希望母校能够继续保持朴实无华的学风。”

当有人问他对交大的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时,吴老回答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