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澍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19/3/12 13:27:47
选择字号:
罗俊代表: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央广网记者官文清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郑澍)“要加快走到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中去。”自2015年担任中山大学校长以来,罗俊频推改革,让外界印象深刻。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用“幸运”形容自己。在他看来,科学家,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自己也感到非常幸运。
 
从建议增加博士研究生指标到建议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罗俊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在高等教育方面不断建言献策。在采访中,他对博士生扩招、基础研究、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话题侃侃而谈,并不时将一些案例故事穿插其中,娓娓道来。
 
博士研究生扩招质量难保?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去年两会,罗俊就提出要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他称,通过调研发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偏小与高水平创新人才需求迫切之间矛盾突显。
 
“就中大来说,在保证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指标外,一般都是2-3个教授去竞争1个博士生指标,一批优秀教授并不是每年都能招收博士生。”罗俊说。
 
博士生扩招引发培养质量下滑的忧虑,罗俊果断表示:“不存在必然联系。”他强调,这个要看主流,而不应该以偏概全。
 
罗俊认为,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导师,“一流的大学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导师是否优秀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优秀。
 
因此,他认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核心是师德师风建设。其次,严师出高徒,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还必须狠抓培养过程。要让博士生在四到五年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完整、严格的科研学术训练,强化学生的原创探索意识和独立创新能力。
 
谈基础研究
 
“好教授一辈子做一件事”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和国家对基础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投入也持续增长。国家基础研究投入从2011年411亿多增加到2016年822亿多,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罗俊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钻山洞30年,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的经历。他说,此次入选科学十大进展,是对自己团队的肯定,也是对广大基础科学研究人员巨大的鼓励。
 
十八大以来,高校共承担了全国约60%的重大科研任务,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罗俊强调,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做学术,罗俊说,“我认为好教授就是一辈子做一件事;优秀教授就是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基础研究更需要“十年磨一剑”,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把一个科学问题做到至善至美。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认真做事,做成事”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人才评价的意见,指出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关于人才评价体系问题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罗俊认为,从根本而言是价值取向的问题,要引导科技工作者聚焦“三个面向”,即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罗俊提到中大的科研评价体系,已由注重数量转变为关注质量、贡献和影响力,对不同的学科建立分类分层次的评价体系。
 
他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罗俊说,“两个外科医生,一个手术成活率高,但论文发表数量少些;一个论文发表数量多,但手术成活率低。那我们在选拔考核科室主任的时候,就应该选手术成活率高的那位,因为他更能推动高水平的临床医学科研发展,这就是临床导向。”
 
此前,国家推动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表行动,也是希望建立更加科学、合理、正确的价值导向。
 
罗俊称,做国家需要的事情就是贡献,而不是“一填表,发表文章多的那个好”,要看是否真正推动了所在学科的发展。
 
“我们应该认真做事,做成事。”罗俊说。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
 
“转变观念是根本”
 
“我校苏薇薇教授团队通过成果转化,已带动山区6000多农户脱贫致富,很了不起的!”罗俊在被问及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他认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确实是突出存在的问题。他分析称,以前科研人员过于追求科学真理,不太关注科技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根本上还是价值观念转变的问题。
 
罗俊说,中大通过引导科研人员把个人科研兴趣与国家战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在推动原始创新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观念转变后,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需求大幅增加,每年专利申请数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他还指出,高校科研评价奖励机制、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另外,解决高校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还需要大胆创新转化方式。
 
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突破卡脖子的核心难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将贯穿大湾区建设的始终。
 
今年两会,罗俊准备的议案就是关于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的建议。
 
他表示,目前北京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6个,上海32个,广东才11个。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新增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前谋划补齐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研究短板等,要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难题。
 
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攻克核心技术。他说,不仅可以网罗人才,还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这是很宝贵的资源。
 
同时,他也直言,希望在评价体系上可以打破原来的体系,要把国家需求放在首位。
 
多地纷纷组建海洋学院,质量堪忧?
 
“不是多了,是少了”
 
2015年,罗俊担任中大校长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院系调整。其中以珠海校区为主建设了16个涉海院系。罗俊表示,中山大学建设“海洋学科群”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说,未来,我们希望能更充分利用多学科和区位优势,多解决一些国家战略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海洋强国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他在采访中透露,中大正在建设一艘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我国海洋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端海上移动平台。有了一流的装备,就可以支持师生开展海洋科考,积累科考经验,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
 
在谈及多地纷纷组建海洋学院时,罗俊完全持乐观态度。他说,海洋如此重要,怎么关注都不为过,“不是多了,是少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