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
在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言
国家实验室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科技创新竞争的基础平台。3月7日,在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要求,对国家实验室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国家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学高地和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要解决的是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问题,是科技发展竞争的需要。”在王建宇看来,国家实验室是攻坚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战略决策。近年来,许多省市和科研机构围绕各自的优势领域抢先布局和探索。上海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大科学设施群为基石、聚焦
和信息技术领域,与中科院共建“张江实验室”;安徽、北京、上海基于我国在量子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拟组建网络化布局的“量子
国家实验室”;广东、浙江也在加紧布局。
针对当前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科技创新中心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王建宇坦言,国家实验室应该体现“国际核心竞争力”和“科学高峰”,否则,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内涵。
对于国家实验室创新体系的建设,王建宇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要加快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进程,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启动国家实验室部署和建设。他认为,“科技前沿领域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稍不留意,就会失去最佳发展时期和领先的地位。”
二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国家实验室的最终目标导向,构建专业性和综合性互补的国家实验室体系。王建宇解释,“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国际上许多国家实验室也正加速从单一学科、专业领域向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转变。如: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实验室、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等。”
三要以探索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机制为契机,深化国家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王建宇认为,可以尝试“国家为主、多方投入”的科学高效的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并赋予国家实验室在科技发展方向、科技资源使用和用人机制方面的更多的自主权。
谈到国家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王建宇进一步解释:在国家层面上,由中央直属管理机构对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进行宏观的管理;日常管理层面,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管办分离”模式,不同的国家实验室可依托有基础的单位和机构运行。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王建宇表示:“可以在国家实验室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开辟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科研协同创新体制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