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6 11:04:00
选择字号:
扎扎实实的大礼包 科技界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李晨阳 陆琦 秦志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非常朴实、接近民生的报告,也是一个收获了很多掌声的报告。”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不久,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就给记者发来微信,“这份报告给了全国人民很多大礼包。”

直截了当、朴实无华,这是代表委员们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共同体会。

回顾2018,决胜小康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优化经济结构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农业再获丰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

“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将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扩大至所有企业。制定支持双创深入发展的政策措施。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锦石: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必将依靠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建议将制造业从实体经济中凸现出来,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制造业投资基金,税收和贷款实现差别化;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使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政策优惠;出台鼓励政策引导资产投资制造业,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孙朝晖:

2018年,全行业已经提前削减落后产能1.5亿吨,让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如果说2018年增值税税率从17%降到16%只是一场“毛毛雨”,那么我相信2019年规划的增值税从16%降到13%,将是一场给企业减负的“暴风雨”。毫无疑问,这会让更多人汇集到制造业。如果把制造业等实体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望迈上一个大台阶。

——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

“嫦娥四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

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此,必须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控制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其次提升创新产业集群的战斗力,打造一批千亿级的优势产业集群;最后,提升创新产业的生态聚合力,实行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的创新政策,努力集聚更多更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研发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

我注意到2019年财政部的预算,多项支出有增有减,但是科学技术支出的增幅非常大,将近13%,远远超过我们的GDP增幅。这体现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壮大发展动力中下了很大决心。

奋进2019,继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加大力度支持基础研究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基础研究见效慢,很难立竿见影。要真正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不要在投入基础研究后,迫不及待地要效益,而是让科学家静下心来,遵循基础研究规律,科学探索未知的世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要转变观念,去除浮躁,确定好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

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在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所占的比例有切实提高。希望今年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

——体制改革落在实处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王黎明:

从立项到过程控制,再到验收,科学家要经过多少次的检查?我曾经有一个项目被抽查,2亿的资金,要求每一张发票都要查证真伪,这太浪费人力物力了。希望我们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真正把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落到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

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大问题在于系统性不够,虽然出台了很多方案,但有点像打补丁,哪有问题贴在哪。要想真正实现整个国家科技体制的畅通运行,还有很多深层次的事情要做。

——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就一定能够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

应当加强建立生物安全监管制度,实现发展与管控协同发展。建议建立中央和基层二级伦理审查机制,由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伦理审查章程及相应操作规范,并根据技术进步不断予以调整,实行长效的跟踪审查程序,开展定期报告与不定期审查,对违规行为及时终止并采取惩罚措施。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多、篇幅大,大概加起来有3页纸,体现了中央对于教育事业的格外重视。江苏将积极为全国教育现代化试点探路,积极推进省部共建工作,建立健全“双一流”共建决策机制,定期会商,加强沟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加快推进“双一流” 建设,钱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要有非常清晰的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我建议国家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报》 (2019-03-0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