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4 8:41:56
选择字号:
科研事务,减了多少繁文缛节?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钟老师,这是最近一段时间项目的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收到了科研秘书发来的信息。“‘放管服’这几年,确实非科研事务正在逐渐减少。”钟章队说。

此前,科研中的繁文缛节,尤其是科研项目管理僵化、程序烦琐等问题,一直是不少科研工作者心中的“痛”。填不完的表格,烦琐复杂的课题申报程序……甚至不少科研工作者“谈报销色变”,因为“被当贼一样防着”,对申报科研项目也会产生忌惮心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针对这些科研过程中的怪现象,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文件,为科研人员减负加油。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那么这几年,科研人员真的从烦琐杂务中解放出来了吗?

松绑:精简科研管理事务

“现在立项没那么烦琐了,项目审核周期也在缩短,很多信息都能在网上提交。”享受着眼下科研项目申请审批的便利,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容川回想起曾经办事遇到的种种不容易:“以前申请项目,初审阶段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答辩,如果是异地的话,还要来回往返好几趟。不管项目能不能立项,首先得写个本子,既耗时又费力。”

不仅是精简项目审批流程,研究所还在经费报销上做了诸多改进。这些变化,还要从去年6月中科院出台10项新举措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说起。这些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新举措,加快解决了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的管理问题。

王容川告诉《中国科学报》,改革之前,虽然所里每个实验室都有科研秘书,但他们主要服务实验室主任或者骨干科学家,除此之外还要承担科研任务。普通科研人员还要时不时自己贴发票、跑管理部门,解决各类杂事。

“现在所里为科学家配备了科研财务助理,科研人员在网上填写报销项目和需求,具体事情交给助理,在报销流程上为大家省了不少事。”王容川说。

今年1月,《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印发,明确了整合精简各类报表、减少信息填报和材料报送、精简过程检查、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等多项务实举措。在改革过程中,这些细微之处让科研人员切实感受到了“松绑”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信任:给予更多自主权

在科研过程中,啥事最让科研人员头疼?那就是买不到科研急需的设备。由于流程烦琐,有人吐槽“买个试管都要填一堆单子”。

在科研“放管服”的改革中,国务院提出要“充分相信科研人员,尊重人才,赋予他们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可特事特办、不搞招投标”。

在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由于科研需要,购买光机电材料是一件常事。“以前科研人员可以支配1万元以下费用,现在给予了科研人员购买5万元以下急需设备耗材的自主权。只要是在课题预算里,无论是设备费还是材料费,都不需要所领导审批。”王容川说。

审核过程做“减法”,服务则要做好“加法”。为了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研究所科研办还专门设置了负责急需设备耗材的岗位。只要科研人员按照规定时间提交设备信息和企业信息,就可以顺利拿到急需的实验设备。

在科研项目资金使用中,“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年底也不用再突击花钱了”,科研人员感受到了信任带来的温暖和便利。

曾经,编制项目预算对钟章队来说是个大难题。“预算要求提前就把项目开支列出来,实际运行过程中肯定要发生变化,再调整就很难。”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过细过死,是长期困扰他的一个问题。

“现在有些经费可以打通使用了,差旅费能从办公费支出,给科研助理发劳务费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钟章队说。

放管平衡 释放科研活力

在减少繁文缛节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打出“组合拳”,系列重要文件和措施为改革指明了方向,直击科研体制改革的“痛点”。2019年开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限时完成,针对的就是广大科研人员最关心的政策落实问题。

“在‘放’的过程中,也不能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地带,放管之间不能一刀切,还要听听一线科研人员的声音。”钟章队说。

例如,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明确了精简各类报表的要求,但还有很多课题项目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科研人员每申请一个课题,就需要填报一次重复信息。

王容川表达了他的担忧:“现在很多课题的立项部门和经费执行检查部门不是同一个单位,虽然下发了通知,但是各个单位的检查标准没有统一,光填表格这一项就会无形中增加科研人员的工作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说:“我们需要从人才流动、人才评价和学科布局的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设计,让科学研究活动更有力地助力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只有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措施,不断推动“科研管理”向“科研服务”转型,才能让科研服务体系制度为科研助力,让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中国科学报》 (2019-03-04 第4版 两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