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剑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9/2/13 9:32:46
选择字号:
钟南山:“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钟南山(左)在诊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每周四下午,82岁的钟南山都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出门诊,经常干到晚上7点多;每周三上午,他会出现在病房里,带着学生查房、会诊,常常忙到中午12点多。
 
“病人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病人的康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从医多年,钟南山依然精力充沛,坚守在临床一线。他是家喻户晓的“抗非典英雄”,也是我国呼吸疾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2003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来。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夜以继日地工作。他说:“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他曾一连38个小时没合眼,由于过度疲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主持制定了非典诊治指南,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钟南山临危不惧,表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在非典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他以事实为依据,不赞同“衣原体是病因”的观点,最终证实非典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由于他敢于坚持真理,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他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
 
钟南山的名字,和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紧紧连在一起。非典过后,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雾霾、甲型流感等公共事件中敢于发声、传递真知、稳定人心。
 
2009年,在罗马举行的国际慢阻肺大会上,钟南山提出:“能不能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这一想法引发共鸣。2017年,钟南山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提出了慢阻肺早期防治的新理念。他说:“我希望通过进一步的随访和干预研究,改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慢阻肺诊治指南。”
 
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钟南山一直在思考。他说:“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抓住国际前沿、国家急需项目,立地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顶天的研究不能立地,不能缓解患者的痛苦,意义就会打折扣。”
 
2018年5月,钟南山以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亮相,扛起了产学研转化的大旗。自2009年以来,钟南山团队成功打造了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体系,成立了多家关联项目公司,涵盖医学创新诊断中心、药物创新研究中心等板块。
 
在钟南山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停步”二字。他说:“广大医务工作者必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这样才能实现全民健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