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25 17:54:16
选择字号:
给钻头装上“千里眼”和“飞毛腿”
中石化自主研发钻井系统解决“卡脖子”难题

 

12月25日,中国石化宣布,其自主研发的SINOMACS ATSⅠ型钻井旋转导向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系统在山东胜利油田埕913—斜80井连续工作141小时,进尺857米,最大造斜率每30米6.6度。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又一项钻井“卡脖子”技术难题得以攻克,将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提质、提产、提效,保障稳油、增气、降本提供重量级砝码。
 
油气田开发需要在地下油气储层中用最小成本和最快速度完成钻井。对此,石油企业优先选择能够在油气储层中穿行的水平井钻井技术。与一般钻井作业不同,水平井作业要求钻头能够在地层深处按照设计好的轨道钻进,直至命中目标“靶点”。目前全球超过40%的定向井采用旋转导向系统钻成,其优势在于能实时控制井下钻进方向,好似给“钻地龙”装上了“千里眼”,从而高效、精准地实现一趟钻贯穿目标地层。但是,由于涉及专业领域多、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这项技术一直被外国公司垄断,且服务费用昂贵,国内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能力。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中国石化于1999年开始自主研发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经过20年的攻关,终于突破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统技术和装备体系。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SINOMACS ATSⅠ型旋转导向在埕913—斜80井实验成功。 王福摄
 
据介绍,该系统由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推进,胜利石油工程公司负责科研攻关。研发团队从原理设计和计算入手,通过对机械、电子和软件等模块进行反复设计实验、组装调试、模拟验证,于2018年12月研发出中国石化首套静态推靠式旋转导向系统。经过不断的改进完善,2019年12月5日,在胜利油田1—2—斜596井现场试验中,一串旋转导向工具总进尺347米,累计工作时间52小时,造斜率达到每30米4.2度,地面监控、双向通讯、随钻测量和井下导向控制四大模块均达到理想效果。12月19日,现场实验再次成功,标志着由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工具具备了工业应用的条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