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6 12:24:56
选择字号:
科学家不擅创业?不怕,松山湖要办创业大学

 

“美国科学家很少创业,都是他们的学生毕业后去创业,因为青年人很容易转变。中国教授忙得团团转,还要去创业,很可能从优秀的科学家变成糟糕的CEO。”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如是说。

陈东敏旗帜鲜明地反对一窝蜂去创业,自己却曾在美国硅谷参与创办了两家公司。2002年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到2008年已融资近1亿美元,后来成功将工艺技术许可给台积电。

回国后,目睹中国式成果转化的种种“怪现状”,陈东敏提出:大多中国科学家不具备硬科技成果转化的“胜任力”。

2017年,广东省投入巨资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死亡谷”。陈东敏的机会来了,他的目标是在这里办一所“创业大学”。

创业大学什么样

去硅谷之前,陈东敏是哈佛大学罗兰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他在学术休假时创办了一家公司。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竟辞去哈佛大学的职位,专心从事企业技术开发。从自己的公司退出后,他也曾在硅谷其他公司担任首席战略官。

回国后,陈东敏先后在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现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担任过共同主任,在苏州高新区办过高新技术孵化器,在几家科技企业做过董事,在北京大学担任科技开发部部长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开设过一系列创新教育课程。

看得多了,理解也深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成果转化糟糕的原因,是‘重物轻人’,没有把成果转化的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这正是陈东敏想在松山湖做的事。

应聘时,他跟东莞市领导表态:要把管理预算增加3倍,用来办教育和人才培训,转变科学家思维,提升硬科技创业人才的胜任力。

陈东敏提出的“胜任力”包括科学家思维、工程师思维、企业家思维,甚至风险资本家思维。以锂电池为例,科学家往往注重性能,但如果电源标准尺寸标准不合适系统集成,电动车企业基本不会采用。

为了提升胜任力,首先,实验室计划引进一批美德日等国的创新管理和技术创业课程,取各家之长,培养一批介于科学、工程和市场之间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邀请志同道合的资本方提前介入,针对每个项目规划具体的产业化路径,把市场的需求和要求提前带给科学家,经过碰撞让科学家发现自己的不足、转变思想、加强合作。

来松山湖之后,陈东敏经常和科学家们探讨这一话题,经过一番“洗脑”,许多科学家询问创业大学什么时候开课,表示要拿到第一批毕业证书。

攻关型创新卷土重来

对标国家实验室,广东省从2017年开始大力建设省实验室,目前已有10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由东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前期投资超50亿元。

对于这所实验室,人们往往将其定义为新型研发机构,实则并不准确。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际上是开放式合作平台,以开放的生态接纳全国各个研究机构的成果,吸引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团队,探索一条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到商业的成果转化中国模式,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陈东敏说。

1980年美国推出《拜杜法案》,极大地调动了创新积极性,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但陈东敏认为,我国不能盲目模仿。

首先,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跟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其次,美国在推出这个方案时已经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企业研发能力强大,而我国则不然。这就导致中国第一轮区域经济创新主要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对科学家要求极高,矛盾重重。

“中国这么多卡脖子技术,哪一项没有研究过,为什么都没有走到底?”陈东敏向记者抛出这个他思考多年的问题。

在他看来,卡脖子技术是典型的攻关型创新,理论上适合我国的体制,但中国却在拥抱市场经济的同时,忽视了攻关型创新,反而过度追求出文章式的创新。

“创新是生态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却大部分成为孤岛。”陈东敏说。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定位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攻关型创新,考验团队全方位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规划,实验室除了布局前沿科学研究,同时打造创新样板工厂,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

“一旦我们打通了这条成果转化的通道,就会有成果主动找上门来。”对于未来,陈东敏很有信心。

在他看来,2020年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投入这么大资源做成果转移转化,不能永远摸着石头过河,也该进入深水区了。十九大提出高质量转变,科研成果转化就首当其冲应该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