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12 20:44:00
选择字号:
最古老的“毛毛”蜗牛被发现

 

10月12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宣布,他们在琥珀中首次发现保存了角质毛的陆生蜗牛,这对我们理解白垩纪蜗牛的多样化,以及蜗牛与被子植物的协同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由德国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的托马斯·诺伊鲍尔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瑞士伯尔尼自然史博物馆研究员艾德丽安·约胡姆共同完成。研究论文发表于细胞集团旗下的iScience。

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约1亿年,为白垩纪中期。2000年开始,此地陆续产出的白垩纪琥珀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记录。

新发现的蜗牛化石直径约为6.6毫米,高约2.2毫米,显微CT为这么小的标本提供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邢立达团队最终无损得到了标本的高清3D形态。因为标本壳表面覆盖着密集的、稀疏的角质毛,螺层侧缘上部和顶侧有明显的螺纹等特征,区别于已知的腹足类,论文作者命名了新属:毛环口螺,新种为琥珀毛环口螺。

“在分类上,琥珀毛环口螺属于环口螺科”,托马斯指出,“该科是一些较为古老的陆栖种类,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阴暗多腐殖质的环境。”

大多数腹足类物种都具有一个呈螺旋形的壳,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将柔软的身体缩进壳中。其中部分腹足类的壳体上有一层角质毛,对于这些毛状结构,学者认为可能是一种减少被掠食的防御措施,或为了增加水的附着让移动更方便,或为了提高壳体表面附着力等。学者推测,毛结构是一种祖徵,在演化史上已多次丧失,这可能与大环境从潮湿到干旱的往返转变有关。

“我们从未在化石记录中找到它们,但琥珀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终于有机会来研究化石记录中的毛蜗牛。”邢立达解释道。“琥珀毛环口螺就是琥珀这种特异保存带来的神奇礼物,它是目前腹足类化石记录中,保存有毛状机构的唯一记录,也是最古老的记录。”

琥珀毛环口螺表面覆盖着角质毛,科学家认为这种角质毛是蜗牛对热带森林环境的适应,是为了在潮湿环境觅食过程中增加自身对植物的附着力,而且还可能带有收集和运输小种子的功能。毛结构还可能会减轻冲击力而降低对壳体造成的潜在损害。而且,厚厚的一层毛可能还起到隔热的作用。

更有趣的是,被子植物的扩散可能触发了蜗牛的适应性进化,促使了白垩纪陆生蜗牛的多样化,反过来,蜗牛的演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被子植物的扩散。

据悉,该课题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19.09.03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