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心,就是让更多贫困的人们在我们的帮助下富裕起来。”在近日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如是说。
他的初心,映射着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农科院校的初心。10月8日,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推选结果公布。上海海洋大学以组团攻坚助推西藏亚东县脱贫为题材报送的“一条鱼带动了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项目入选。“一条鱼”的故事,正是海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缩影。
高山上流出了 “水黄金 ”
两年前,亚东成了脱贫摘帽县。人口仅有1.3万人的亚东县能成功脱贫,以鲑鱼为代表的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条鱼带动了南部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亚东县委书记舒成坤说。
四年前,上海海洋大学和亚东县签署合作协议,着力加快亚东鲑鱼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同年4月底,王成辉教授领衔的科技服务团队奔赴亚东,走上了“沪藏”情缘之路。
科技服务团队在亚东的出现,就像拿着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当地人民的致富大门。科技服务团队先后派出4名教授、2名高工、2名讲师、4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前往西藏亚东。针对亚东鲑鱼人工养殖的关键瓶颈,科研团队成员长期蹲点亚东开展工作,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培养当地技术骨干。
“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这是上海海洋大学成功探索形成了的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短短4年时间内,科技服务团队带领亚东建设队伍,建成了1个繁育基地、3个鱼种培育基地、1个成鱼养殖产业园。团队培养了亚东县技术队伍,实现了当地藏民从“牧民”到“渔民”的转变。
“产业大餐”还将持续
今年8月,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率团赴日喀则市,与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孟文海、副市长杨勇等领导进行会谈。
日喀则市领导肯定了上海海洋大学在亚东鲑鱼精准扶贫和产业援建方面的工作,并希望学校能在亚东鲑鱼后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方面继续向西藏端出一盘“产业大餐”。亚东鲑鱼产业化基地,上海海洋大学与亚东县委领导交流了亚东鲑鱼的产业援建成效、后续援建工作目标、内容及具体任务,助力亚东鲑鱼援建产业再上新台阶、再出新成效,争取成为西藏第一个走向全国市场的水产物种。
下一步,从上海海洋大学还将持续为亚东提供了全产业链服务,包括亚东鲑的贮藏、加工到销售等,让一项项技术输出迅速转化为当地的生产力,变成当地人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扶贫攻坚守初心
今年7月,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在青海门源县揭牌。这是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与门源县农牧局签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借鉴了学校在西藏、新疆的冷水鱼养殖模式,由成果转化团队负责人王成辉教授,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选址并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现冷水鱼繁育基地已投入使用,来自丹麦、美国的200万粒进口虹鳟鱼三倍体分批入住冷水鱼立体孵化“新家”,第一批鱼苗已在8月份上市销售。
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当地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冷水鱼的规模化繁育和养殖。该项目还将继续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鱼苗、建池、防疫、回收、销售为一体的冷水鱼养殖产业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冷水鱼繁育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青海门源产业化生产,是上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科技成果助力推进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的又一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