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6 10:58:02
选择字号:
我国流感疫情虽高发但低于去年同期

 

冬季的严寒,没有阻挡流感侵袭的脚步。作为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又不期而至。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流感活动高发期,南方省份流感活动升高趋势趋缓,北方省份处于平台期。

在1月25日国家卫健委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分析指出,我国2018-2019年流感流行季流感活动水平将低于上一流行季水平,未来随着学校和托幼机构放寒假,流感聚集性疫情将逐渐减少。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1.甲流是今年流感的“主角”

关于流感病毒类型,有甲乙丙丁四种类型。根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在人群中能持续传播并引起季节性流感的主要是甲型、乙型两种。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监测结果显示,目前主要流行的流感是甲型H1N1,占了病例总数90%以上,乙型非常低。

我国幅员辽阔,一般分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郭燕红介绍,目前从流感样病例和流感病毒阳性率两方面监测看,南方和北方整体差异不大,目前都处于一个正常季节性流感的流行水平。

“今年流行的病原与我们推荐接种的流感疫苗株的匹配性还是非常好的。”郭燕红指出,通过对流感病毒的抗原性监测,也没有发现影响今年流感流行的抗原性等的变化,所以今年疫苗的保护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有部分地方出现流感疫苗短缺的问题,郭燕红介绍,由于疫苗生产企业由世界卫生组织获取流感疫苗毒株和购买标准试剂较往年推迟了两个月,所以有关工作相应推迟,从而出现了往年开始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而部分接种点还没开始接种的情况。但是,随着疫苗后续的陆续到位,如今供应已基本平衡。“目前已采购到位的疫苗1426万份,实际接种疫苗1097万份。”

此外,她补充说:“相关部门对疫苗的供应是随时进行调剂调配的,不存在个别地方永远紧张这种情况。”同时,接种疫苗是可以预约的,通过预约机制,相关部门可以更精准地了解需求,把疫苗及时调配到位,确保公众及时用上疫苗。

2.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

早在2018年秋季,国家卫健委已经印发了全国流感防控方案、诊疗方案、暴发疫情处置指南、流感疫苗接种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介绍,防控流感的责任一定要“压实”,充分发挥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和网络实验室作用,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报告,密切跟踪流感病毒流行情况。

此外,为科学有效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健委成立了国家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加强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对全国医疗机构流感发病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及时研判。”郭燕红介绍。

目前,我国各地均成立了地方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对各医疗机构诊疗流感进行技术支持。“尤其是对儿科、重症、呼吸、急诊等重点科室加强人员调配,坚持早诊早治,规范诊疗,对有流感高危因素的重点人群及早予以抗病毒治疗。”雷正龙说,同时加强了药品物资储备和保障,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为做好流感医疗救治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

对社会上传言的治疗流感的所谓“神药”奥司他韦,郭燕红回应说:“我不太认同神化某种药物,任何一种药都有其针对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对于流感发病在48小时之内,使用奥司他韦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所以,《流感诊疗方案(2018版)》中特别提倡在48小时内进行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对于流感,我们主张早诊早治,可以减少重症和并发症。当然,抗病毒治疗药物很多,还有其他药物,它们都有不同的适应证。《流感诊疗方案(2018版)》特别提倡要系统规范用药,按照相应的适应证、相应剂量和时间用药。同时加强对病人和家属的用药指导,既要防范用药不足,更要防范药物滥用。

3.公众要做好个人防护

相对其他疾病,季节性流感是常见病,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还是要做好防护。“需要特别关注的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以及有慢性呼吸系统、慢性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等慢性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比较高。”专家指出。

对于防范流感,在密闭空间进行一些非药物干预手段非常重要。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研究员李中杰指出,类似写字楼、学校或者商场等相对封闭的场所,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高发场所,尤其是在冬春季。“我想强调的是,一旦有个体出现流感样的症状,不鼓励带病上班、上学,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周围他人的健康,一定要做好隔离。如果病情加重还要及时就医,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很好保护。”

他还强调,关于勤洗手的习惯,真正养成良好习惯坚持做的公众,可以预防包括流感在内的很多其他疾病,包括一些接触性传播疾病。

公众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专家呼吁,公众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并且要特别关注老人、儿童的慢病患者,确保他们的健康。

(本报北京1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