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祺瑶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18/9/18 14:44:55
选择字号:
86岁老教授不舍三尺讲台 任大学校长也不落课
今年教师节获百万大奖当场捐出

 

 
 
一头黑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一件整洁得体的衬衫配上悉心打好的领带、装满教案的公文包……每周四晚上六点半,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信息楼1004教室,总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教授准时登上讲台,为近百名本科生讲授《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课程。课堂上,老人旁征博引,从移动通讯、“互联网+”到辩证理论、老庄思想,从医学治疗到中美贸易,从古至今、由内而外,引领学生在知识融合的海洋中“畅游”,两个半小时的课程让老人和学生常常都感到“意犹未尽”。
 
这位老人便是王越先生,在他身上有着许多令人敬仰的“光环”——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两院院士、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然而,自1993年离开研究所来到北理工,站上大学讲台的那一刻起,他便一心投身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育,成为一位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如今,他已有86岁高龄,25载寒来暑往,他始终都不曾离开过。
 
在刚刚过去的第34个教师节,王越获得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荣誉以及百万元奖金,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殊荣,他感到“忐忑不安”,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努力”,并当即决定向学校捐出这些奖金,用于发展教育。
 
创建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王越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处在抗战时期,他亲眼目睹过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也亲身经历过身边的人被日寇杀害。抗战后期,邻居偷偷保留的短波功能收音机常为大家带来振奋的消息,这让王越在心中悄悄选定了无线电报国的志向。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本可报21个志愿,他义无反顾地只选择了无线电专业。随着国防事业发展需要,他的研究方向从民用无线电转向军用雷达。大学毕业后,王越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对抗领域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动了相关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
 
1993年,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越,年过六旬离开研究所,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当校长,工作重心从科技研发转向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育。如何把自己的学识和在科技领域深耕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优势?这是王越来到北理工后,最先思考的问题。着眼当时国家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王越在全国率先申请开设了“信息对抗技术”专业,1998年该专业成立,北理工成为国家首批成立该专业的四所院校之一。
 
专业不能只是建,还要建出水平、建出成效,建到育人的“刀刃”上,王越认为,“要培养领军人才,就要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我相信‘上不封顶、因材施教’,基础课程能听得懂的人越多越好,而对于拔尖的学生,必须经过磨练、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带着这样的理念,王越全身心投入到基础课程研究与人才培养上:没有团队就自己组团队,没有教材就自己写教材,论证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培育师资队伍……所有事情他都亲力亲为。两年后,该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自那时起,王越便登上三尺讲台,坚守着基础课程教育培养的“阵地”,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时至今日从未间断过。
 
坚持登台讲课的校长
 
“来到高校,我告诉自己,首先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担任北理工校长后,无论公务多忙,王越始终坚持上讲台授课,他同时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
 
从开课那天起到现在,王越为本科生讲授的“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一直都是三节课连上,从晚上六点半到九点,两个多小时的课程,他一气呵成。“王院士课上要讲的内容非常丰富,每次下课铃响,都感觉他还没有讲完,还想接着讲。”大三学生卢金铎感叹道。他是王越这门课的课代表,“每次上课,王院士都坚持全程站立,只有他真的觉得累了才会坐一会儿。”坐着讲课对王越来说是“极特殊情况”,他会先向学生表示“抱歉”,然后再坐下。
 
十几年来,王越一直坚持三节连上、全程站立,这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都源于两个字:责任。去年,王越到海南参加研讨会,会议结束当晚有他的课,为了不耽误晚上六点半的课程,他特意订了下午四点半抵京的航班,由于天气原因,飞机降落时已晚点许久。尽管已经安排了其他教授代课,但王越仍坚持从机场直接赶到教学楼,到教室时正好晚上6点29分。他没有片刻休息,一口气连讲了三节课。待这位年过八旬的老院士下课回到家,吃上晚饭,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
 
除了为本科生授课,王越还要参与科研,带博士生,几乎就没在晚上11点半前睡过觉,他的字典里也没有节假日。虽然科研、行政工作繁忙,但他奉行“决不落课”原则,“带本科生的话,时间是以他们的课程为主的。”王越说,至于研究生的课程,由于时间相对灵活,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做一些调整,但也从不落课。
 
将哲学融入理工科课程
 
上周四晚上6点25分,王越一如既往走进1004教室,等候上课的学生们已将教室占满。他们是王越在新学期迎来的又一届本科学生。每次上课前,王越都要整理一下课上会用到的教案,并“预习”一下讲课要点,“讲课前要把要点再看一遍,主要是这节课要讲的例子和上节课留下的问题。”王越解释道。
 
一位同学走上讲台,他手持一张图纸,向王越请教问题。原来,这是一幅美国学者画出来的太极图,图中所表达的内容与信息对抗的原理相关,这位同学觉得有点像“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观点。这与王越上课时的理念不谋而合,讲课时,他习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理工科的课程内容相结合,为学生“传道授业”,开拓思维。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嘛!”《道德经》里的这句话,王越最欣赏,也是他讲课时最常提到的观点,“随着我课程的深入,你的理解会加深的。”说着,他看了看表,此时离上课还有两分钟,他鼓励这位学生:“你很不错,多发现,多思考,我们可以经常像这样探讨问题。”
 
“王院士经常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在信息对抗中,往往就是知己知彼,就像对方和己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要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课代表卢金铎对此也深有体会,“阴阳对立、辩证统一,这些哲学道理都会出现在王院士讲课的内容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渗透进理工科的课程中,让大家觉得眼前一亮。”
 
捐出百万奖金发展教育
 
课堂上,面对充满朝气的学生,王越神采奕奕,他站在电子屏幕旁,一字一句地指着他梳理好的课程要点,屏幕停留在“由运动说到系统”这一页。“说到系统,大家看看你们用的手机,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系统。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打电话,这就是一个移动通讯系统。”王越娓娓道来,“再把你们的手机与互联网连接,就是一个互联网系统,但是不是到这里就终止了呢?手机还可以通过4G网络、VPN等,连接到各个网络平台,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系统……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是运动与系统的关系。” 而后,他又举了身边朋友的例子,从个人名字的特殊性讲到医学领域中“靶向治疗”对于特殊性的处理;从移动通讯、“互联网+”到辩证理论、哲学思想,从医学治疗到中美贸易,从古至今、由内而外,王越的课包罗万象。
 
“王院士讲的课不像其他专业基础课,讲很多公式和计算方法,他并不是告诉我们怎么做题,而是告诉我们如何把各科知识整合起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卢金铎说,“对我们来说,相当于一个知识的升华吧,所以听起来常常觉得意犹未尽,一点儿都不觉得累。”虽然刚上了三次课,但是王院士给大家讲的课程覆盖了各类知识,而这些知识之间的道理又是相通的,“对我们来说,就像在各类知识的汇聚与融合中进行了一次‘神游’。”
 
引人入胜的课程背后,是王越在北理工二十几年一成不变的努力。面对每一届学生,王越都会重新备课,重新撰写教学方案,添加最新的案例。在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装着上百页的讲义,讲义上用绿色荧光笔和铅笔做了不同的笔记和批注。他说:“因为我这门课比较深,他们要努力,我也要努力,我们共同努力。”
 
在刚刚举行的北理工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教师表彰大会上,王越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荣誉——“懋恂终身成就奖”的首位获得者,他谦虚地表示:“我对我的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育人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很好的功底,还需要全力投入教学,融入到学生中间。”在得知自己获得的奖项有一百万元奖金时,他决定捐出奖金,设立专项奖学金,用于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本科生的基础教育。他说:“我感觉自己做的还是非常不够的,继续努力吧!”
 
实习记者李祺瑶 文并摄 J281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