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9/5 9:38:33
选择字号:
科技灌溉非洲热土

苏丹专家参观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试验站 山东省农科院供图

■本报记者 王方

“土地,广袤的土地。”距离第一次前往苏丹考察已过去十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尹庆良仍记得那时的情景。十年间,就在这片土地上,他和同事们用棉花帮苏丹农民盖上房、买上车、送孩子上大学。

中非农业合作由来已久,具有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仍大有潜力可挖。9月3日至4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发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呼唤;谱写“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的新乐章;制定中非合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的新路径;奏响中非人民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新旋律。

从一个示范中心说起

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是中国政府落实的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项举措之一。2008年12月,作为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考察团15位成员之一的尹庆良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让他心里泛起了波澜。

“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闲置,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只有每亩100公斤左右。守着这么多土地,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许多农民居住在茅草屋,家徒四壁。真是不应该呀。”尹庆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己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总想着能做些什么帮助他们该多好。

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尹庆良认定苏丹未来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很有条件的。他也坦陈,一开始确实有些盲目,“什么都想做得很好,目标设得比较大也比较宽泛。在后来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抓住当地真正需要的、能为当地带来收益的项目”。

尹庆良担任了苏丹农业示范中心主任,带领专家团队开展大量鉴定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研究制定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向种植农户推广。在非洲工作时间太长,“回中国反倒成出差了”。他说。

从苏丹首都喀土穆到戈达里夫州法乌镇260多公里,约3个半小时车程。2013年12月24日,在时任苏丹农业部部长易卜拉欣·穆罕默德的见证下,示范中心95亩棉田现场收获,单产达到每亩399.1公斤。

此时,这里种植的是来自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通过苏丹品种审定的“中国1号”“中国2号”。几年过后,这两个棉花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苏丹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5%。

如何让苏丹农民种出财富?良种良方配套才能成功推广。尹庆良介绍,审定的同时进行了栽培技术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简化栽培技术,称为ETE种植技术,也就是“早播、密植、经济施肥”。这都是针对当地传统种植习惯中的问题来设计的。

如今,苏丹农业示范中心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商业化运营期既要依靠我们自己维持示范中心的运转,还要保持各项公益功能不变,目前运转得非常好。”尹庆良说。

“把示范中心做成中苏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平台、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中心主任的工作现已交与一位年轻人,而作为农科专家的尹庆良仍旧没有停下思考。

分享中国经验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非农业合作的一个缩影。60多年来,中非之间一直进行着农业合作和分享。

正如尹庆良对非洲的第一印象,包括苏丹在内的大多数非洲国家土地资源丰富,很多国家雨热同季、降雨充沛,农业发展却长期低迷。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南南合作学院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及其团队研究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多数非洲国家都维持着2.5%以上的人口增长,虽然农业也可以达到3%以上的增长率,但其增长的很大部分都被人口增长所抵消。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农业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面积的扩大而不是生产率的提高。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农业合作列为中非合作的十大计划之一。中国积极参与非洲国家农业开发区建设、合作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加强南南合作、进行能力建设等。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有的援助计划和合作活动都是针对能力建设的。”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唐盛尧表示。

国际食物政策所资深研究员陈志钢表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经验就是自己的主动性。现在要思考怎么把这个经验和启示更好地发挥到非洲去?就是说发挥非洲人的主动性去解决他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要帮他做这做那。”

“从坦桑尼亚开始,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经验是什么,应该跟非洲分享什么。”李小云说。2011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两个村,示范中国农民如何通过自力更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村级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基本做法。

李小云团队提出了转换既有资源禀赋的发展路径,将中国人多地少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密集农业技术,在坦桑尼亚的条件下进行再开发,形成了劳动密集玉米增产技术体系。其要点是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土地单产,以克服资本不足的缺陷。

他们不仅在实地示范中国农业发展的技术经验,也示范中国农业发展的制度性经验,将制度和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落地非洲田野。这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增产增收和减贫、村庄自主能力提升,对地方政府探索发展型政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中国、非洲与世界

“我们应该是相互的。非洲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非洲,就像谈恋爱一样,两头都热才有机会。”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境外农业开发产业联盟秘书长刘汉武说道。

尹庆良说,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看到苏丹当地农民丰收的喜悦。他还记得拉哈德灌区第十村80岁高龄的农民哈梅德见到他们时又亲又抱,高声地说:“西尼(中国)是苏丹人的兄弟,西尼是苏丹人的朋友。”

在苏丹农业示范中心科研推动基础上,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租用土地繁育良种、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等方式,逐步扩大规模,已在拉哈德灌区形成集棉花良种繁育、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合作农户和企业的收益都在增加。

“我们不仅要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棉花的产量,也要提高其品质,满足中国和世界市场对于高品质棉的需求。”尹庆良说,此外也在花生、芝麻、油葵等油料作物品种选育及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继续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

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南南合作学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徐秀丽看来,当谈论中国能够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什么的时候,似乎就是简单的中国和非洲的关系。但我们又无法逃避一个不在场的东西,即全球的价值链。

“中国要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做贡献,该怎么办——通过提高非洲的粮食安全来提高全球的粮食供给。”徐秀丽说。

事实上,非洲一些国家近年来的发展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他们总是认为我生产粮食、我卖给自己,我卖给你、你就是来剥削我的,但是这两年非洲很多农业官员开始慢慢理解,非洲为什么不能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其实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南南合作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说。

“如果能够让非洲优质的农产品走向国际,我想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刘汉武说。

从2007年开始,德邦大为公司在津巴布韦从事农业示范中心建设运营方面的工作。刘汉武在11年间走遍了30个非洲国家,总觉得“越走进非洲越有感情,越有感情越想去,就这样交替循环”。他还想说,“非洲大有前途,有志向、有梦想的年轻人应该到非洲去。”

 

《中国科学报》 (2018-09-05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