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21 10:34:08
选择字号:
余焓:用中国哲学开创催化剂新体系

 

■本报记者 黄辛 温才妃

世界是物质的,归根到底是能量的,世界的变化就是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而催化剂是物质与能量之间最有效的转换器。

国内一所普通高校曾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无机配体配位/支撑金属催化剂”的原创性新概念,开创了多金属氧化物均相催化的新领域,这种高效、简单、低廉、绿色、环保和可回收利用的催化剂合成和应用方法解决了传统“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存在的根本性难题。

提出这一理念的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余焓。如何在资源贫乏的条件下作出颠覆性的科研成果?“除了我的专业,我也很喜欢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大道无形,统领着万事万物,这里面的‘道’也在科研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余焓答道。

开创颠覆性绿色催化剂新体系

2014年,余焓进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作,他将科研锁定在创新性上面,因为要保持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做颠覆性、创新性的课题。而在创新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他在传统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体系方面进行的研究已经历了3次失败,年龄、家庭和科研等各种压力如山而来。

闲暇时阅读的儒家、佛家、道家等古典哲学给予绝境中的他一点灵感。从道家角度来讲,一切物质可分为阴阳,世界的变化就是阴阳的相互转化,催化剂不正是具有这种功效吗?如果催化剂是阴阳合一的整体,那对于传统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体系来说,有机配体可以为阴,金属离子可以为阳。目前阳的有机配体非常复杂,能否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替代呢?从化学的角度来讲,催化剂相当于一个电子转移器。如果用自然界简单的金属氧化物作为阳的部分,是否可以组成具有阴阳合一功能的电子转移器呢?

受到古典哲学思想冥冥之中的指引,经过无数次艰苦探索和实践,2017年,他终于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无机配体配位/支撑金属催化剂”的原创性新概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等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上,为解决目前化学工业生产上如氧化、缩合、偶联和硝化等高污染的反应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目前,课题组与上市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利用催化剂库中的一种绿色催化剂成功进行了旧产品的绿色氧化工艺升级改造,打破了60年来美国传统催化剂对这一技术的垄断。

赋予学生创新思想种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以此类推,科研工作者人人皆可作出好的科研成果。有了好的科研想法最后落实不了,这是在“行”上出了差错,而造成巨大差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学生的问题。要想解决好学生对科研的态度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学生意识和思想的问题。

认识到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学生意识和思想的问题,余焓决定用王阳明和曾国藩论著中的优秀思想,来帮助培养和锻炼学生。每个进课题组的研究生会分别收到一套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书籍。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可以开启悟性,曾国藩家书赋予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悟性和实践性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缺一不可。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在明确科研方向的选题后,用严格的科研思维,剔除心中杂念,纠正一切学生的不良习惯,通过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心中形成正向思想的核,种下开拓创新的种子。

他运用古典哲学来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已经初见成效。已毕业的三届硕士毕业生,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化学期刊发表,更重要的是在科研道路上树立起强大信心。

他所带领的课题组中,多名学生取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法国攻读博士学位,先后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

余焓希望课题组每一个硕士研究生都多读中国的古典哲学,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方能懂得取舍,在生活上不迷失,最后在科研上有所成就。

对于余焓自己而言,年龄已将近四十,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后开创自己的科研体系,然后可以不惑。

颠覆性的科研体系的创立,是多方综合因素使然,“学校的支持、韩生教授和魏永革教授一直无私的帮助是最关键因素”。余焓反复强调。

《中国科学报》 (2018-08-21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