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3 11:00:17
选择字号:
王辰院士:精准诊断是抗感染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辰

去年冬天,一篇用白描手法撰写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很敏锐地抓住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不仅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也再次敲响了防控感染性疾病的“警钟”。

通俗地讲,感染性疾病就是致病微生物通过不同方式导致人体发生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而解决感染性疾病这一重大医学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对病原的诊断鉴别能力。

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传染性或非传染性两大类,其病原十分复杂,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并且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据统计,2016年全球前十大死亡原因中,有三项(下呼吸道感染、腹泻病、结核病)与感染相关。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几乎平均1~2年我国就有一次传染病重大疫情。比如,近几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H7N9和H5N6流感、寨卡热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都相继“登陆”国内。这些传染病不仅容易让普通人“中招”,且部分具有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更为严峻的是,这些疾病很多是新发病原。

众所周知,明确病原是感染性疾病诊疗的基础,但临床工作中在病原鉴定方面常常遇到困难。

相关文献报道显示:15%~25%的肺炎、40%~60%的脑炎或脑膜炎都无法确定明确的病原,医疗机构只能凭经验选择抗生素,这也带来了一个全球性难题——抗生素滥用。

为此,不管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各国政府,都相继发布有关遏制细菌耐药的文件,但实际成效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我国高达41%的无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接受了过度抗菌药物治疗。

其实,不充分或过度的经验性治疗,都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所以说,为追求抗感染的“早”,不能忽略对病原的鉴别诊断。

目前,传统的病原诊断主要通过病原颗粒、抗体/抗原、代谢产物、病原核酸等方法。而随着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发展迅猛,将有力推动感染性疾病精准医学发展。

或许,基因测序将推动临床病原检测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针对感染这一重大医学问题,需要将基因检测与传统检测相结合,加快将最新的生物科技转化成先进生产力,应用于临床感染精准诊疗。

(本报记者张思玮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7-0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