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长安 任文海 史捷龙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6/19 13:41:04
选择字号: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河北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纪实

 

“到科大赏樱花、品非遗。”每年仲春时节,这已经成为石家庄市民的一道独特风景。多年来,河北科技大学通过赏樱花品非遗活动,每年都要为享受春天的人们献上一道丰富精彩的饕餮盛宴。

今年4月,河北科技大学再度惊艳石家庄。徜徉美仑美奂的科大校园,人们在赏樱的同时,还能看到莘莘学子奉上的非遗展演。井陉拉花、常山战鼓、龙舞表演、空竹抖翻……莘莘学子为慕名而来的广大市民在如云似霞的3400余株樱花丛中或展演绝技、或炫秀舞姿,令众多游客陶醉其中,场面甚是壮观。

学校团委书记孙贺介绍,作为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河北科大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品牌。目前,学校引进的“非遗”项目已达40多项,当日展演23项,比上届增加5项,演出场次则增加了一倍。做生意的张晓武先生说,在科大牧星湖畔,看到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也看到了文化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了自豪与自信。一位练习常山战鼓的学生接受采访时充满豪情地说:“我希望我的大学生活,像战鼓一样激昂!”

党委书记王余丁谈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的初衷时说到:“在教育日益开放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的是‘根的教育’。学校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使世界胸怀与民族情怀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积淀力量。”他介绍,自2005年起,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世界胸怀和民族情怀,河北科技大学就开始将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由在校大学生实现动态传承。各学院各专业纷纷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非遗传承及保护工作,比如艺术学院将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辛集农民画等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作为个性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民间特色绘画技巧。目前,学校引进的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晋州官伞、沧州落子等“非遗”项目已达40多项。学校还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课程作为全校选修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和学分体系。

永清扎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并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相关知识,被国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建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占新介绍,学校把永清扎刻纳入建筑工程学院《房屋建筑学》课程几年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授《房屋建筑学》的老师于远亮评价,练过扎刻的学生们能力跃升,已经进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境界。

除引进专业课程学习外,河北科技大学鼓励学生成立、加入民间艺术社团,以期形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2013年,生工学院在多年研习、传承通臂劈挂拳的基础上,建立了通臂劈挂拳协会,成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并获奖,还经常开展公益性演出。目前,像通臂劈挂拳协会这样的学生民间艺术社团,在河北科大已有30余个,4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校学生处长刘立功介绍,学校18个学院都有学生组成的学习、表演民间艺术的团队。练习常山战鼓不过10多天,环工学院大一女生王辛觉得自己的性格正在被改变:“我原本是一个内向软弱的人,但是一敲起战鼓,就让我感觉到青春燃烧的激情,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以前我们谈的大多是明星、时尚、娱乐等,现在大家对民间艺术兴趣最大,我参加训练、表演的照片和音像资料,宿舍同学都抢着看,民族传统文化成了宿舍的热门话题。”文法学院学生殷晓婧跳了四年井陉拉花,毕业时选择报名了西部计划。她不无感慨地说,“在学习和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我既深深地被传统文化所吸引,同时也渐渐学会了坚持和合作的精神。因此毕业时我希望能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把我学到的回报给社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