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地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8/6/17 14:20:26
选择字号:
梦想与世俗不可调和 施一公为什么选择科研之路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科学男神”施一公,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故乡河南。今年回故乡,最有意义的是6月9日晚与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分享的一次科学盛宴。

在互动环节,有同学问他“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梦想和世俗的不可调和”。他说,“这其实是个大问题,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浮躁心态”。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你可以被打鸡血,听一次报告会,看一场电影,你会很激动,热血半天,甚至两三天。当这股热情过去,你看看房价,物价,看看周围人,你不得不又落入现实,落于世俗。

但是,这都没关系,你只要跟随你的内心就好,跟随自然而然的那个想法去选择、去生活。

你想去做研究,想去学习,那就去吧!

也许你会过得清贫,但你不可能对自己说我不想搞科研,你就真的不去想了。

只要你有自己的脾气,这都好说,你就是要有“我不可能不成功,不可能做不到”的自信。

只要中国能有十分之一的人有这样的脾气,这样的自信,中国就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他清醒地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让价值观回归理性,不再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并且要不断去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科学报国,才是科学家最大的荣耀!他说:现在学生受物质主义冲击太厉害,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说,作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必须具备三条要素:一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怀疑权威;三要有脾气,要有那一份执着和坚持。

施一公作为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他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成为最震动世界的突破之一;在抑制肿瘤因子和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研究方面,也具有让世界震惊的研究成果。

但是,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当年的生物学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成绩。甚至在霍普金斯大学读博期间,有一门生物学课程,连考三次,分别是52、32、22分,越来越少。他还说,他1989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他的兴奋点是从政和经商,而对学术并无兴趣。

但是,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最终还是走上了 研究之路,并且摘取了科学巅峰的“皇冠”。因为,他始终忘不了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 。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培养起对 的兴趣!一定能培养起这种兴趣!于是,在博士毕业半年后,他开始培养对 的兴趣。他说,现在看来,培养这种兴趣有点晚,但极其浓厚,哪怕废寝忘食,哪怕没日没夜地干,都觉得乐在其中。

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大家,不要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不要以为你早上8点去,晃晃悠悠做点实验,晚上8点离开就可以了。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有成功!任何东西都可以再生,时间不可以再生。

施一公说,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们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我们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因为不少人已经丰衣足食了,更应该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攀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在科学研究和对国家贡献上,要不知足而常乐。

专家点评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市场经济冲击、人们心态普遍有些浮躁的年代,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娱乐至死”的年代,施一公院士无疑是一面更加可贵的旗帜,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这面旗帜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无疑是与他对国家和人类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彰显了科学的力量。他在河南农大作报告时,人山人海的场面,一方面说明年轻人的内心依旧澎湃着对科学的憧憬与崇敬;另一方面也说明真正的科学男神,其风采一点也不亚于“娱乐明星”。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施一公院士这面科学旗帜,对青年人具有强大的召唤和引领作用。正像他所说,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生活,打心眼里认为做科研一样很酷,甘愿付出时间的成本,就一定能够“不畏浮云遮眼望”,不为世俗所动,永不浮躁,从而为科学的旗帜增添更加鲜艳的色彩。

(点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张改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