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再生医学中心: |
以再生医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
|
■本报记者 沈春蕾
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有一支科研团队组建了再生医学中心,他们在再生医学领域开展了近15年的研究。
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再生医学中心。中心主任戴建武向记者介绍,早在2014年7月,团队参与的第一例子宫内膜再生临床研究婴儿在南京鼓楼医院出生。他解释了再生的意义:“组织器官缺损后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就是广义上的‘再生’,但再生不是永生,而是帮助患者延长生命,或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他还透露,今年年底再生医学中心有望在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引导心肌再生的临床研究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
着眼临床问题
早在18世纪,瑞士的自然科学家就发现单细胞生物淡水水螅在身体截断后可以再生。随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两栖类爬行动物,如蝾螈、壁虎等,身体的某些部位受损后都可以再生。
那么,人类能否也像水螅和蝾螈一样,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反应器,让器官组织在体内再生呢?在这个设想下发展的再生医学,就是要结合组织工程技术及产品,实现引导体内组织器官重建,甚至复杂器官组织的体外制造。
总体看来,再生医学是一个前沿交叉学科,包含了应用
、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重建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理论和技术。
随着子宫内膜再生修复成果的问世,戴建武再生医学团队一举成名。遗传发育所也开始关注该研究领域,希望可以集聚一批科研力量,围绕再生医学研究领域解决一些世界性难题,因此成立了再生医学中心。
戴建武告诉记者:“当前,我们中心的成员主要来自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我希望中心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研单元。”
不仅受到来自研究所的关注,戴建武团队还享受到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支持。在先导专项支持下,再生医学中心先后在一些重要组织器官再生与损伤修复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
戴建武表示:“再生医学转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再生医学成果用于临床和解决临床问题。”
取得一系列成绩
发展至今,再生医学中心在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开展研究,组织再生与创伤修复产品的研发以及转化,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当前,再生医学中心团队已经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胶原的、适用于特定组织修复的支架材料,在脊髓、子宫内膜、卵巢、心肌等组织损伤的大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都显示了良好的再生修复效果。
戴建武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及患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团队正在加紧产品的临床转化过程,期望未来有一批再生医学产品面市。”
戴建武团队2001年组建之初就开始瞄准脊髓损伤修复这一世界性难题。
这里的脊髓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砸伤、摔伤、运动性损伤和一些如地震、矿难等自然灾难。在我国,工伤和交通事故造成脊髓损伤的案例更为常见,脊髓损伤后劳动能力几乎完全丧失,加上昂贵的治疗康复费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戴建武团队致力于神经再生胶原支架材料的研发,研制了适合脊髓损伤修复的神经再生胶原支架。在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先导专项支持下,戴建武团队在2010年初开始了神经再生胶原支架修复大动物脊髓损伤的临床前研究;2013年开始了产品标准制定研究及产品注册检验;2015年1月16日,在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解放军304医院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神经再生胶原支架修复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戴建武回忆道,最初为了让团队的成果能进入临床研究,自己前后联系了不知道多少家医院。“医生们都很忙,医生的兴趣点也很多,开始参加的临床医院只有3家。经过多年合作后,我们已经可以自主地选择合作的医院了。”
一生追逐的事业
随着多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以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科研、转化与应用将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
如今,再生医学正在为其他组织器官如心脏、肝脏等的损伤修复提供可能的治疗策略。随着再生医学技术的发展,不久的将来,人们甚至可以在体外完成器官制造,用以替代人体缺损的组织器官。
几千年来,中枢神经系统一直被认为不能再生,而再生医学带来了再生的希望,比如脊髓损伤修复,让人们开始相信,人体内所有的器官组织都是可以再生的。
“十三五”期间,再生医学中心还将继续关注脊髓损伤修复。对戴建武团队来说,再生医学研究将是他们一生追逐的事业。他认为,在再生医学的领域,还有更多的黑匣子等待打开。
2018年1月,遗传发育所和北京中科再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专项技术”转移转化项目。戴建武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团队研发完成的技术,将其转让给企业,但我们科学研究并没有结束,未来还会有第二代、第三代技术问世。”
戴建武表示,虽然再生医学研究及产品转化在我国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不少瓶颈。比如,干细胞产品的政策监管需要更适于产业化进程;干细胞的制备、临床研究及转化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与科研、临床工作者共同推进解决。”
《中国科学报》 (2018-06-11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