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6 10:12:50
选择字号: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
乡村振兴不能靠工业经济思维

 

■本报记者 张晴丹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然而,国际上难以找到可参考的经验,我们已经进入了“无人区”。如何让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迈向新时代的新课题。

“中国的乡村如何发展,这是当今世界性的话题,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一个重大战略。因此,我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要加一个定语‘迈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6月4日,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在中国农科院举办的第34期“农科讲坛”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走融合共生之路

如何认识五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乡村?张孝德认为,中国五千年的乡村是智慧农业、六艺农耕、生态生活、诗意栖居的地方。

乡村是中华文明基因的携带者,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衰则中国衰,是中华文明不能违背的铁律。张孝德表示,乡村因满足生计而生,依赖农耕而长,因士农工商而兴。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存在。

因此,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要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现代化应该走什么路、以什么为根的问题。张孝德指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不是单纯的城市化、工业化,应该是以乡村文明为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千万不要以建设城市的思维搞乡村建设。

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追赶西方的工业化一直走在一条“另类的道路”上。

“我国是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从文明的载体来讲,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载体是城市,而农耕文明的载体是乡村。由此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追赶西方工业化的悖论难题:如果简单走西方式的工业化道路,我们则面临着乡村被城市所替代,中华五千年文明面临被解构与终结的危机;如果不追赶西方的工业化,我们也面临着挨打亡国的危机。”张孝德说,如何走一条以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为根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另类道路,成为近代以来困扰中国的难题。

“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果,是因为他们走的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张孝德说。

西方城市化是一种城市替代乡村的单极城市化之路。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西方文明就属于城邦文明,所以,西方所走单极城市化之路,不会造成文明断根问题,城市化走向世界的过程,恰恰是他们的城市文明发扬光大的过程。但中国不能走这条路,“我们的城市化必须走乡村与城市融合共生之路”。

在张孝德看来,这正是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应有之意。特别在目前中国已经出现城市与乡村发展失衡背景下,继续走单极化城市化将会给中国带来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环境危机。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乡村本身发展的战略,是有着重要时代意义的战略。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乡村振兴问题是国家全局的问题,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方略的大调整,这是从单纯的城市端发展战略向乡村端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乡村最具竞争力的四大资源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张孝德提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产业是乡村发展一系列条件具备之后的结果,而不是前提。目前发展乡村产业,最忌讳的就是用搞工业经济的思维来搞乡村产业。

乡村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乡村产业是小而美、小而多样化、小而绿色发展的生态群落产业。为什么乡村产业一定是小而美?在张孝德看来,这是由土地资源的非均质性决定的。农业之所以被称为有限竞争的产业,是因为农业生产具有长周期性、不可控性、不确定性等特性。

那么,乡村产业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什么?张孝德认为,乡村有四大资源是城市不具备的:一是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二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风水能;三是生态自然资本,青山绿水;四是由乡村熟人社会形成的以互助关系为内容的社会资本。这四大独特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乡村特有的多元化、健康、低碳、幸福度很高的生活方式。

张孝德表示,要把乡村生活变成城市人需要、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价值更高的生活方式,乡村产业发展有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做,那就是搞以村为单位的全域有机农业。一个乡村,如果能够不用农药和化肥,将会极大提高乡村旅游价值,区域有机农业是生态乡村、绿色乡村建设最重要的要素,一旦建成就会给乡村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带来吸引力。

乡村产业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模式一定要清楚。张孝德主张乡村不是要搞资本下乡,而是要鼓励新乡贤回乡。乡村产业兴旺应该关注和扶持中国农民创造的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微产业,如农家乐。张孝德认为农家乐已经成为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主力。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即乡村文化复兴是灵魂,乡村治理是前提,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是基础。张孝德认为,这三件事做好了,就像有了良好环境与肥沃土壤一样,种下种子一定会有收获。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乡村产业,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如果说乡村产业是一棵大树,那么有机农业就是根基,自然资源就是资本,环境就是资源,生活方式就是财富,农家乐就是龙头。而乡村旅游、文化差异、手工业、乡村教育等产业就会成为这棵大树结出的果实。

《中国科学报》 (2018-06-06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