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慎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4 11:44:47
选择字号:
追忆蒋新松院士:中国机器人的奠基者与开拓者

 

■纪慎之

5月30日是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一天,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发起了对老所长蒋新松院士的追忆活动。

水下机器人从梦想到现实

蒋新松是我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研究的最早倡导者之一。1980年,就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后,他更是潜心探索、苦苦寻求一条中国机器人发展之路。他在国内外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考察,并根据当时的基础条件、国家相关领域的需求,选定水下机器人为突破口。

1983年,蒋新松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并完成了中国第一台潜深200米的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的研究、设计与试验。这是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了尽快形成真正实用的产品,在自主研发的技术基础上,1985年他决定引进美国水下机器人技术,随后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国产化的具有水下作业功能的有缆遥控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300-SIA。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自主研究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创新的典范。

1990年,在蒋新松的规划与指导下,封锡盛(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潜深1000米的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1991年10月,为了加速实现潜深6000米的目标,在资金没有落实之前,蒋新松向国家科委立下军令状,与俄罗斯远东海洋技术问题研究所合作开发6000米CR-01水下机器人。

就这样,中国仅用3年、不到200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国外用10年、3000万美元、堪与卫星相比的深海潜器。它们与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潜号”“金鱼号”等水下机器人,一起应用于水下观测与检查、海上航行保护、海上作业平台建设、海底资源丰度调查等,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也为进一步自主发展各类新型水下机器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20年来,我国水下机器人不断发展。载人潜器“蛟龙号”已成功下潜7000米,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它的总设计师——中船702所的徐芑南,就是蒋新松当年亲自选定的6000米水下机器人的总设计师。“海斗号”已潜深10000米,它的研究骨干也是蒋新松当年的学生。随着“神舟”“天宫”“天舟”“蛟龙”“潜龙”“海斗”“海翼”等这些飞天与探海神器的相继出现,我国真正进入了既能上九天揽月,又可下五洋捉鳖的时代。

引领工业机器人产业化

1992年,经过长时间调查和思考,蒋新松宣布要以沈阳自动化所为技术依托、以大中型企业为应用背景,实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他独辟蹊径,以应用工程入手,抢占市场并带动产品开发。

1993年,蒋新松用沈阳自动化所当时仅有的1000余万元自有资金,从日本购进19台机器人操作机,配以国产控制器,以应用工程促进产业化。几年下来,沈阳自动化所部分使用了国产机器人,并占领了汽车、摩托车等行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同时也迫使进口机器人大幅度降价。无论从技术、市场、运行模式,还是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看,当时的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工程部都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雏形。

2000年,以沈阳自动化所为第一大股东、以蒋新松名字命名的高技术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序幕,蒋新松也被称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和推进者。

一生执着追求工业自动化

蒋新松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他一直把握自动化发展的前沿技术,并致力于工厂的生产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可以这样说,蒋新松及其他曾经带领的沈阳自动化所,是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作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确定为该领域的两个主题之一,加以倡导、规划和实施。CIMS主要面向制造业,利用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装配运输、市场营销、计划决策等企业全部信息的交融共享和优化控制,旨在全面优化T(交付时间)、Q(产品质量)、C(成本)、S(服务),提高企业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蒋新松率领全国近2000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相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用了不到9年时间,就在全国100多家企业实现了CIMS。这极大地改进了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0年,蒋新松提出将CIMS理念和方法应用于非制造业,亲自组织人力编制“大型过程工业自动化总体技术”,即CIPS项目申请报告,并争取将其列入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1995年,他提出“基于现场总线的新一代全分布式控制系统”,并争取将之列入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后来他又提出并行工程、敏捷制造、拟实制造等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先进制造和管理概念、理论与方法。

由于专业与工作关系,蒋新松对工厂、工业生产、工人有着特殊的情结。也许,在他的心头早就埋下了工业强国的梦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有目的性地从科技入手,关注着我国大中型企业的问题。为了使“863”计划能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作出贡献,他从战略角度提出要把CIMS的发展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863”计划研究的技术能为国有企业改变竞争态势提供技术手段。

在蒋新松66年的生命里,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面对机遇;无论作为一线科研人员,还是作为科研管理者或战略的制定者,他都秉持着对祖国和科学无比挚爱的深厚情感,矢志不移、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足以载入史册的贡献。

(作者曾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助理等职,现已退休。本报记者沈春蕾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6-04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