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洪亮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5/17 13:12:32
选择字号:
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重点建设十个交叉学科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7日 18 版)

5月9日,筹建一年多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正式启动建设。这是首个“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大学国际校区。

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国际合作,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国际校区?这样的大学国际校区在前沿学科交叉、吸引顶级人才、办学模式等方面会有哪些创新?记者就此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

探索中方为主、国际协同新机制

记者:作为首个“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大学国际校区,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与以往办学模式相比有何创新点?

章熙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这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办好广州国际校区提供了根本遵循。

去年3月,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广州国际校区将采用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在充分借鉴国际领先做法的基础上,集中外各校之长,做好蓝图规划,探索出适用于未来50年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增长极和新引擎。

王迎军:66年的办学发展,我校的理工科办学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的工科排名位居全球高校第二十二位。

广州国际校区将采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新模式,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新机制,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国际化办学道路。目前,广州国际校区已经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近20所世界一流院校落实合作计划。

重点建设10个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记者: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怎样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如何布局国际前沿科学研究?

章熙春:我校广州国际校区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合作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和高水平的合作,引进国际优质办学资源,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和大师,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合作重点在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孕育产生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新工科交叉领域,重点发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

王迎军: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激励广东继续做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角色,要求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华南理工大学自组建之日起,就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以建设一流大学为目标。根据规划,广州国际校区将建设10个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和若干个研究院,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助力广东走在全国前列。

一年多来,广州国际校区首期已经成立3个学院和5个研究院,分别是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以及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华工—港科大联合研究院、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材料基因工程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与再生医学联合研究院,重点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引领国家和广东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构筑引进国际顶尖人才的综合平台

记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资源,华南理工国际校区的建设时间表怎样?怎样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加盟?

章熙春:按照计划,我校建立起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应达到1.2万人的在校学生规模,其中本科生约6000人,研究生约6000人。目前,教育部已批复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今年各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启动本科新专业的申报,计划明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广州国际校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办学的原则,争取在短时间内建成理工特色、世界一流的在地国际化校区,力争2030年、2050年校区学科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从而助推学校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王迎军:广州国际校区瞄准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世界一流大学资深教授等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行政和教辅人员总体数量计划达到约1600人,其中顶尖人才约100人、国内外知名教授约160人和优秀青年人才约240人。目前该校区正在成为引进国际顶尖人才的综合平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100人,其中不少是国际重要的学术权威和领军人物。在已引进的12名国内外院士中,有7名来自欧美发达国家。

在教育部、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坚信未来的广州国际校区一定能够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国际前沿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拔尖人才的输出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