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黄艾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5/17 8:54:42
选择字号:
南海遥控深潜科考航次收获满满

 

本报讯(记者黄辛 通讯员黄艾娇)5月16日凌晨1时许,伴随着“嘉庚”号科考船停靠厦门通达码头,由同济大学主导的历时一月的南海遥控深潜科学考察航次完成了预定的科考任务,画上圆满句号。

“在这次科考中,我们在地质、生物和沉积动力等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的科学发现,采集到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数据和样品,这也为深化‘南海深部计划’的构造、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此航次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说。

这也是由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组织的一次重要科考航次。

此航次4月17日在厦门通达码头启航,来自于国内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等多专业的22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团队,利用所租用的加拿大遥控深潜机器人“ROPOS”,对从南海东北到中南部陆坡的冷泉、海山和特殊沉积区高效地进行了33次科学下潜考察,水下时间累计320小时,单次水下科学作业时间最长达33小时。累计航程2600海里,下潜最大深度为3850米。

“我们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古热液区,且采集到古热液烟囱样品。这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发现。”周怀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海底古热液区分布有限、标志不明显,古热液区的寻找和发现十分困难,至今,在深海发现的古热液区数量也十分有限。此次在南海两座海山上各发现一处古热液区,分别命名为“南溟”热液区和“楼兰”热液区,其中,由富集古热液烟囱或热液沉淀物丘构成的“南溟”热液区范围至少有700米长。

“相对于现代大洋扩张中心较新的热液活动,这次南海海底古热液区的发现和研究,对金属成矿及其后期风化富集过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潜在金属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周怀阳说。

据悉,此次科考成果丰富,包括新发现一处在南海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底铁锰结核区;发现水深600米以下的海山绝大部分都有火山岩出露;发现了一处深海罕见的、位于1500米水深海山上的壮观的火山岩柱状节理构造等。

《中国科学报》 (2018-05-1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