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5/16 8:58:37
选择字号:
“月宫365” 果蔬种得熟

 

工作人员正在分配志愿者在“月宫一号”种植而成的果蔬。本报记者张楠摄

■本报记者 张楠

来自“月宫”的零添加、无污染果蔬,应该是最正宗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了吧?记者今天有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品尝到了。

5月15日,刘慧、刘佃磊、胡静斐、高寒等4位志愿者,带着亲手种植的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草莓,迈出“月宫一号”舱门,迎来“外面”的阳光和风。至此,历时365+5天的“月宫365”实验圆满成功。

在出舱仪式现场,“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月宫365’实验对于人类实现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突然”的5天

“月宫365”实验始于2017年5月10日,实现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

原本定于5月10日结束的实验计划,却被推迟到了15日,舱内志愿者事先并不知情。其实,这是实验计划的一部分,因为在空间站和星球基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宇航员不能按规定日期返回地面的情况有很多。

“月宫365”实验的目的不止于生物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在于开展幽闭环境中,绿色植物与光协同调控乘员情绪和心理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以及肠道微生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等。

“我们特意‘突然’延长舱内实验者的工作周期,以此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与反应。”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月宫365”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报告了实验情况。她披着的一条粉紫色长纱巾,似乎要托衬出“月宫”舱内的紫色光芒。

“月宫365”实验的370天里,从志愿者每天的生活起居到粮食蔬菜的生长情况,甚至包括大大小小的“意外”,都有详细记录,这些都是宝贵的实验数据。

极简生活的美妙

“月宫365”实验舱内实验志愿者共有8名,分为两个乘员组,1组值第一班,持续60天;2组值第二班,持续200天;1组再值第三班,持续了110天。舱外有两名工作人员两班倒监控,密切观察舱内情况,随时沟通或者调整。

志愿者的舱内生活,日程很满,从早上6点半起床到晚上11点睡觉,中间有1小时午休、半小时茶歇,除了根据工作手册完成实验任务,还要测量体重、体温、血压与血氧饱和度等健康指标。从晚上6点吃晚饭开始,算是志愿者的业余时间,饭后可以看文献、写论文、听英文广播、练书法、骑单车、玩飞镖、跟家人通信联系等等。

特殊的日子,他们还会创新一把。“我们做过全麦面的生日蛋糕、胡萝卜土豆月饼,还有全麦面蒸饺等。”志愿者刘光辉说。

志愿者刘佃磊认为,简单、平静的规律生活,美妙不止一点点:空气清新无雾霾,负氧离子充足;食物全是自己种的绿色无公害粮食和蔬菜,现摘现做,新鲜安全好吃。他有时还会给大家变个小魔术。

创造98%的闭合度

“‘月宫一号’所积累的经验、技术、成果,将为建立月球及其他星球长期驻留和飞船星际飞行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谈到,“当然,也可以探索该项科技成果在地球上特定情况下的推广应用,比如缺水地区、高原缺氧交通极不便地区,以及在提高现有透明温室大棚单位容积产量方面做工作。”

而本次“月宫365”实验的闭合度水平,超越了月宫团队2014年创造的世界纪录,达到了98%,人所需的氧气和水100%在系统内循环再生,80%的食物来自循环再生,另外20%是油、盐、糖及部分肉类等外源食物。其中黄粉虫是舱内重要一环,既能提供丰富的可食蛋白,又能降解部分废弃物从而加速物质循环,还起着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

下一步,月宫团队将进行空间站、月球/火星探测器搭载的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装置研制,争取搭载机会,通过天地对比分析,获得矫正参数和模型,进一步为该项技术应用于太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以终点为起点,我们仰望星空永不止步!”刘红信心满满。

《中国科学报》 (2018-05-1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