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5/9 9:43:09
选择字号:
绿色防控引领植保新时代

 

▲理化诱控技术中的光波诱控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

过去,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病虫害的防控主要依靠农药,然而过度依赖农药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未来,我国的植保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张晴丹 李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食物的追求不再停留在果腹阶段,而是要求更加安全、健康。新形势下,农业生产也要求更加绿色、环保。这些都对当前我国植保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国植保之路应该如何走?“过去,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病虫害的防控主要依靠农药,然而过度依赖农药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未来,我国的植保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在以“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植保绿色防控战略研讨会暨科企对接恳谈会上如是说。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里,植保迎来了绿色防控新时代。

国家粮食的“守护者”

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在与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作斗争。只要有农业,就有病虫鼠草害,也就有植保。

从病虫害中抢救“口粮”是植保工作的核心。植保实际就是研究植物病害、虫害、草害和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及其防治理论的技术学科,是农作物的“卫士”和“医生”。

也就是说,植保伴随农业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适应农业的发展而发展。

近年来,我国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频发,每年病虫草害造成粮食生产的损失在30%以上,小麦条锈、稻瘟病、玉米螟、蝗虫、地下害虫等成了农民的一块心病。

对此,我国在植保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对病虫害的防控,我们大概每年挽回粮食6000万~9000万吨、皮棉150万~180万吨、油料250万~270万吨。”吴孔明介绍,也就是说,我们每年通过植保挽回了10%左右的粮食,所以植保工作对守护国家粮食非常重要。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正因如此,植保工作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

内在要求,发展方向

在植保的手段中,农药是一个比较直接、强有力的手段。我国农药使用量一直在上升,相比之下,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稳固下降。

据统计,2013年,我国商品农药总用量是183万吨。我国单位面积农药用量是美国的2.3倍,杀虫剂则是美国的14.7倍。

农药的使用的确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表示。比如农产品及粮食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等。

在国内,农药残留导致的“毒韭菜”“毒豇豆”“毒生姜”等事件,让公众消费信心下降,甚至农产品国际贸易也频频受到不良影响。

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今天,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已成为必经之路。

近几年,在农业农村部大力减少农药使用的政策下,我国农药已经提前进入零增长阶段,而且开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病虫害防控走到了一个重要拐点。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植保与产业问题、生态问题、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病虫害防控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防控技术,促进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转变。”吴孔明说,“绿色防控是植保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绿色防控市场前景可期

目前国际上登记的生物防治产品主要在美国(420个)、欧洲(125个)和巴西(100个),全球市场规模从1993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50亿美元。

深圳市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苏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生防市场的增长速率远超化学农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0%以上,是吸引投资的关键点。

苏敏介绍,开发生防产品的成本和时间比化学农药更有优势,一个新的化学农药成分的研发需要10年,花费2.5亿美元以上;而一个新的生防产品开发通常需要3~4年时间,花费仅为新化学农药成分研发成本的1/10。

其实,当前新的化学农药成分的研发越来越难,距离最近一个新型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发明已过去20年。

苏敏认为,生防产品已被证明能够很好地与化学农药适配使用,可有效延长已有化学农药的市场生命周期。由于其作用机理的复杂性,生防产品在抗性治理上表现优异,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公众对残留的担忧。

不过,“目前的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存在选择性少、产品组合不灵活、产品功能单一的问题,直接制约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规模和范围。”苏敏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面临着较大挑战,产学研的结合是关键。而政策配套资源不足,使得绿色防控新技术的支持资源很有限或很难获得。此外,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都需要规模经营化种植,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绿色防控技术过于复杂,一些农民的管理能力也跟不上。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周雪平建议,中国植保绿色防控要尽快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绿色防控科技成果转化,让植保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技术和体系双管齐下

当前,我国绿色防控已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1%以上。

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规划(2018-2030)》中植保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方向明确了五点内容,即绿色防治产品、绿色防治技术、绿色防治装备、绿色防治模式和绿色防治标准。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杨普云介绍,我国已经开发出植物免疫诱抗、理化诱控、驱避技术、生物防治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截至2015年,我国已集成144个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绿色防控应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足6个省,现在已经达到31个省(区、市);应用的作物从2006年的不足20种作物,到现在有50多种;从靶标上看,从2006年不足20种病虫害,到现在达120余种;防治面积从2006年的533.3万公顷,扩大到2016年的1.26亿公顷,占病虫害发生面积的29%。

实践证明,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数据表明,蝗虫、草地螟、小麦条锈病以及水稻两迁害虫等迁飞性、大区域流行性病虫灾害暴发频率显著降低;绿色防控示范区可平均减少农药施用3~6次/季节,每亩减少农药支出30~150元,节本增效显著,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绿色防控技术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可显著改善农田环境,平均每亩减少农药0.02公斤。

在吴孔明看来,要推动绿色防控,还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植保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有两个重要支撑,即监测预警体系和专业防治队伍,再形成一个联防联控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一家一户、小农户病虫害防治的难点问题。

“今后,绿色防控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替’‘集’‘转’。”杨普云介绍,“替”主要是指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集”主要是集成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化学等多方面防控技术形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转”主要是实现向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转变,从过度消耗地力向培育健康土壤转变,从盲目追求高产向栽培健康转变,从依赖化学投入品向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转变。

专家表示,新时期的绿色防控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未来任重道远。

《中国科学报》 (2018-05-09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