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18/5/7 10:44:53
选择字号:
穿上七件套防护服:揭秘离“核”最近的人

 

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关心的是核电站究竟安不安全。在我国目前已经有37座核电机组投入安全运营,而在这背后,是一群离“核”最近的人,为确保核电站的安全不懈努力着。
 
 
深圳 大亚湾核电基地
 
三十岁的陈鹏尹,是一名换料工程师,在这里工作已经八年了。
 
进入核电站的控制区,需要穿上七件套的防护服,穿过一扇又一扇的安全门,才能来到最核心的地方——核燃料厂房,层层防护的安全门后,正是存放着核燃料的换料水池。
 
 
陈鹏尹 换料工程师
 
存放核燃料的水池,碧蓝碧蓝的,陈鹏尹说他非常喜欢这个颜色。然而在这碧蓝水池的深处,隐藏的是核电站最核心,也是最神秘的核燃料组件。而陈鹏尹就是离核燃料最接近,与核燃料打交道的人。他的工作通俗点讲,就是将反应堆的燃料组件给全部卸出来,然后换入新循环的燃料组件。
 
 
乏燃料水池
 
更换核燃料,这是一项极具风险的工作,任何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陈鹏尹的工作对于操作精度的要求极高
 
换料机在反应堆上方的定位误差不能超过一个毫米,如果超过了一个毫米,然后组件就无法正确在反应堆水池就位,这有可能带来核燃料的倾倒,以及其他的放射性风险。
 
 
核燃料换料
 
陈鹏尹不仅是核燃料的守护者,同时又是核燃料的手术师。一根核燃料组件中有264根燃料棒,而一根燃料棒的破损,将直接导致组件故障,从影响整个反应堆的正常运行。陈鹏尹和同事们不断摸索,潜心研究,最终完成了国内首次破损燃料组件单棒修复和燃料组件的骨架整体修复。
 
一个近5米,直径为9.5毫米的燃料棒,从乏燃料组件里面抽出来,在抽出的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磕碰。因为这个磕碰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抽一根燃料棒需要20多分钟,但是修复一个组件需要抽264根燃料棒。
 
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强度也是非常大的。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陈鹏尹都需要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所以非常考验我们的意志和耐心。
 
 
 
大亚湾核电一号机组混凝土安全壳
 
在大亚湾核电一号机组巨大的混凝土安全壳外面,有一个小伙子正在向穹顶攀爬。他叫宋翔,今年31岁,是一名安全壳特性评估主管工程师。
 
 
宋翔 安全壳特性评估主管工程师
 
他所做的工作是做主要是保障第三道屏障的完整性,最主要是核电机组外面的安全壳,它是核电站里面最大的一个混凝土部件。
 
宋翔爬上的大亚湾一号机组的反应堆厂房的安全壳,从安全壳最底部到最高点是67米高,周长是122米,整个表面积是8000平方米。
 
宋翔要做的工作是要在这8000平方米中检测出0.01毫米的缝隙,这相当于要在20个篮球场的面积内精确定位到1/5头发丝的宽度。
 
 
在外人看安全壳这么大的一个结构,可能0.01毫米的这个缺陷,对安全壳不是什么大问题。 宋翔说,有句话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虽然安全壳看着是坚不可摧的一个碉堡,但是上面任何一个设计外的这个结构损伤或者缺陷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安全壳,这座25层楼高的建筑物是核电站反应堆的第三道屏障,而定期进行的安全壳整体打压试验,是确保其可靠性最为严苛的一次“大考”。试验期间期间,1000余步操作, 50000个数据采集,8000平米的安全壳的表面检查,20余万下安全壳内衬钢板敲击检查。这些都是宋翔和他的团队需要完成的。
 
如果把安全壳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宋翔和他的团队就这个人的私人医生,他们要对安全壳的各项健康指标都加以监控,甚至每一寸皮肤的健康状况,他们都要了如指掌。
 
 
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被人看见,而宋翔的团队恰恰相反,他们希望他们的工作成绩永远埋在最低层,他们的工作成果永远不要被加以验证。因为真正要被加以验证的那一天,说明核电发生了事故。
 
 
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宋翔和工友们在核电站厂房的最高处,享受着片刻的放松。安静的厂区,让人想象不到,在这里,强大的核能正在产生无数的电力送到千家万户。而这正是这群核电安全的守护者用长年的奋斗换来。
 
 
大亚湾核电基地自1994年首台机组发电以来,一直保持着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六台机组已累计发电6600多亿度,为粤港澳地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同时,这里的岭澳1号机组已经连续安全运行超过4400天,正在刷新着世界同类机组安全运行天数的记录。(央视记者 王世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