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高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5/2 13:16:33
选择字号:
报告文学:钟扬,解密“种子”的基因

 

 
制图:郭 祥
 
5月2日是我的生日。三十五岁以后,每到这一天,我会最深刻地认识到: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
 
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的生长越艰难,但是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就越强。
 
——摘自钟扬日记
 
武汉市武昌一个普通小区,住着钟扬的父母。同是八十二岁的钟美鸣、王彩燕夫妇,退休前在湖北省教育厅机关工作。这是一个温馨的书香之家。春风吹拂阳台上的兰花、水仙、爬山虎,灿阳照进室内。衣柜凳椅上豇豆红的漆釉,散发着淡淡的木香,见证着主人使用的年代。书是主要的家具,不少泛黄的书和笔记本,布满钟扬早年工整、俊秀的笔迹。所有摆设,还是与钟扬去世前一样。
 
本来二老出门活动、做家务、看书报看电视都没大碍,但只要涉及钟扬,本来热情开朗的钟美鸣,骤然阴云密布,年前突发的大面积带状疱疹,时而疼痛难忍,伴以彻夜失眠。王彩燕文静慈祥的脸庞下,蕴藏着超常的坚毅与深厚的母爱。她五官方正,眼不大却有神。钟扬的面相,就是母亲的翻版。
 
然而,不涉及钟扬何其难!
 
去年9月25日钟扬遇难以来,复旦大学、西藏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追怀痛悼钟扬。教育部追授钟扬“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上海市委追授钟扬“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然而,面对这些,二老更多的是愧疚。钟美鸣总是感叹:“钟扬死得其所。只是他没轻松过一刻,我们对他太严啰!”
 
“故事大王”的背后故事
 
钟扬讲故事是出了名的,爱讲,会讲,大伙撺掇着讲;课堂上讲,会上讲,学术报告上讲,科普讲座上讲,野外采集种子时讲。讲什么?讲科学,讲哲理,讲创新思维,讲人文历史,讲“种子精神”。钟扬的演讲能在不知不觉间,带你神游世界。深奥枯燥的生物学,从他嘴里放出晶莹透亮的光芒。身材魁伟,笑容绽放,天文地理,说学逗唱,循循善诱,妙趣横生,这就是钟扬。
 
钟扬的发小、作家黄梵回忆,“有次,他应邀来我们南京理工大学演讲,讲完,三个学生当场表态要转学生物。之所以产生如此‘魔力’,是因为钟扬的演讲,并非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将知识转化、蜕变成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故事大王”天生就能讲?
 
说起来怪,小时候,钟扬绰号“扬妹”。他不足月就出世了,体质弱,常常闹病,羞涩好静,老受调皮孩子欺负,他只知道哭,回家还不说。王彩燕每每说起,满是怜惜。
 
在钟美鸣的记忆里,一切如在眼前:1964年5月2日,黄冈地区黄州镇,早上8点45分,钟扬出生了。黄冈傍长江而立,长江是祖国母亲河,所以给孩子取长江别名扬子江之“扬”,定名“钟扬”。
 
钟扬好问,天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主,于是钟美鸣、王彩燕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好学求知的愿望。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师范大学毕业的夫妇俩,文理兼备,分工合作,颇有职业讲究。
 
钟美鸣、王彩燕工作的黄冈,是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地质学泰斗李四光的故乡。夫妇俩利用上街、参观游览、回老家等机会,经常给钟扬讲故事。既讲黄冈所在的荆楚文化,又讲老家湖南邵阳的湖湘精神,还讲抗日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十万个为什么,讲四大名著,讲沈从文、托尔斯泰、《静静的顿河》……在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钟扬迷茫的眼睛,渐渐开朗。
 
在老家湖南邵阳丰田乡,烈日炎炎下,钟美鸣卷起裤脚,拉钟扬下田薅田除草,上山看牛砍柴,让孩子体验稼穑艰难。夏夜蛙声呱呱。老钟捧着小钟的脸,“你看蛙声多恳切,这是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呼唤呀!家乡田不多,也不丰,缺水歉收,何以叫丰田?恰恰反映了他们‘丰田足食’的美好夙愿。孩子,你必须发愤图强,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长大后把这些落后山区建设好。”
 
钟扬五岁启蒙,正值“文革”,学校没几本书可读。有段时间钟美鸣专讲毛主席语录。“每教一篇,我都要钟扬复述默写几次,当天任务不过夜,这本书很快他就倒背如流。”钟老眉飞色舞地回忆着。
 
钟美鸣日记写了几十年,他要求儿子也每天写,并有针对性地辅导儿子写景状物、抒情评论。他同时教育孩子,写好方块字,做好方正人,何况钟氏古代出了钟繇、钟子京两大书法家。钟扬每天必须练一版钢笔小楷,一大版毛笔楷书。那时碑帖很少,老钟花三个月,硬是把文天祥《正气歌》柳体集字找齐,制成土字帖,自己先临摹过关,再教给孩子。
 
如此,钟扬开始对科学文化产生极大兴趣。上街时,他老嚷着买娃娃书。有次,看到《十万个为什么》和连环画《雷锋》,王彩燕掏钱买了,钟扬把刚到手的最爱吃的烤饼,立马退了,还问,“妈妈,扬子乖不乖?”
 
背着父母,钟扬也有模有样地讲起故事来。久而久之,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围成一堆。同学们争着要钟扬讲哪吒闹海,讲三打白骨精,讲三国演义,讲战国七雄,更多的是讲革命故事。
 
有次,学校组织去黄冈农村摘棉花。摘着摘着,大家又围着钟扬了。钟扬拉不下情面,“就讲潘冬子吧!”只见他抑扬顿挫地讲起来,时而手舞足蹈,掏出小木枪,眯眼指向远处的“胡汉三”。
 
钟扬的小木枪随意所指,碰巧是一名老师。后来,老师一见王彩燕,不停地称赞道:“你儿子真是神啦!”那时,刚刚十岁的钟扬,还在《黄冈日报》发表了《〈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有一天,钟扬放学回家,钟美鸣发现儿子的书包鼓鼓囊囊的,于是翻看。果不然,他给同学帮忙,同学送给他最喜欢的玩具。钟美鸣厉声吼道:“学雷锋是应该的,我不是给你定了,每周至少做一件吗?马上退回去!”夫妇俩就是再忙,也要检查钟扬的书包和做好事的情况。
 
一直以来,钟扬都是同学们当中的“活雷锋”“开心宝”,谁有不顺心的事,钟扬开导一下,就没事了;谁有困难,找钟扬,总能想到办法。
 
穿越时空的光荣与梦想
 
1938年,钟扬的三叔公钟召南报考黄埔军校桂林分校,毕业后,直接赴抗战前线。钟美鸣曾在省报发文怀念叔叔:“浙江金华一战,打得非常惨烈,敌人猖狂进攻。叔叔钟召南所在排守着一个山头,激战三天三夜,双方伤亡很大。排长士兵均已阵亡,山头只剩他一人。日军伤亡更多,最后剩三人。他们号叫着冲上来,开始了肉搏战。我叔叔人高马大,在国术馆学过功夫。他毫不畏惧,大吼一声,只几个闪步,就把三个日本鬼子捅死,守住了阵地。因表现突出,叔叔被火线破格提拔,见习排长即成连长。”
 
这是钟美鸣奉为传家宝的故事,钟扬不知听乡亲们讲过多少次,故事也传给了儿子大毛小毛。
 
无疑,钟美鸣继承先烈遗志,负箧曳屣,秉烛苦读。十来岁的少年,挑着米和油,走一天山路,带着脚上的泡到学校寄宿。有次回家挑米,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只好趴在田埂上,抓一把菜豆,和着井水嚼下去。回到家,看到父母和姐姐在啃粗粮,他张开的嘴又闭上。
 
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南武冈县中,钟美鸣第一批入了团,并担任团干,1955年高中毕业,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在大学里,他同样品学兼优,并担任班干。走到哪里,钟美鸣的嗓门亮到哪里:“我读的是翻身书。”感激之情直到现在。
 
王彩燕同怀感激。内秀细腻而坚强的王彩燕,小时候就表现出众,高中被选为班主席,大学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翻身书读到1962年,并以优异成绩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
 
命运在冥冥中交集,钟美鸣、王彩燕两人的老家,本来只隔三公里,转折一下就是亲。燃情两心,鸿雁传书擦火花。大学毕业后,两人先后来到黄冈中学工作。本来,他们想“反哺”建设家乡的。包括后来父母年老,夫妇俩想回乡尽孝,邵阳方面也伸出了橄榄枝,但黄冈地区却执意挽留。钟美鸣只得拍了胸脯:“服从组织安排!”
 
钟美鸣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黄冈中学连带两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均优秀。因工作表现突出,钟美鸣担任黄冈地区教育局科长兼招生办副主任,后直升地区教育局局长。他大刀阔斧抓教育,形成“严”“活”“紧”的教学体系。
 
1979年,黄冈中学二十三人“尖子班”,提前考大学,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湖北省高考总分第一、二、三、五、六名。第二年高考录取率又是全省第一名。同时,黄冈中学组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荣获一等奖。1986年至1991年,该校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五枚奖牌。
 
随着“卫星”不断释放,黄冈兵法、黄冈密卷、黄冈宝典等高考辅导资料,充盈街市。“其实我是主张抓基础知识、素质教育的。我到处打假,假宝典、假秘笈什么的,戳穿了不少高考资料贩子。”讲起“黄冈神话”,钟美鸣还是那么客观:“没有不灭的所谓神话。不过,黄冈中学确实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教育水平,起了助推作用。”
 
王彩燕接过话头:“钟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高考理想的。那时老钟搞教育行政,起早贪黑不见人。我教六个班化学,经常补课加班,没时间管钟扬。1979年初,他也想参加二十三人‘尖子班’,老钟为避嫌硬是不准。小钟不服,但又没辙,只好转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钟扬没日没夜地学,常常搞到深夜一两点才睡觉。才几个月,他便将高中课程学完了,一举中榜中科大少年班。1984年大学毕业,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他业余时间踩着单车,两年内旁听、学通了武汉大学所有生物课程。”
 
2000年调入复旦大学后,钟扬更是张开了科研的翅膀。他参与了让人谈虎色变的SARS病毒和血吸虫基因组的进化研究;在上海海滨“种活”一片红树林,实现了纬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区红树林奇迹。
 
最感人的是,在连续科技、教育援藏的十六年中,钟扬带领团队行走五十万公里,每年有近一半时间跋涉于极度严寒、十七种高原反应随时诱发的青藏高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四千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对于研究地球上的植物与生态保护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平均风速每秒三点二米以上的阿里无人区,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是任何有氧生物难以生存的绝境。但是,钟扬一步步坚持着爬上去了。他气喘吁吁,却振振有词:“正因为是无人区,这里肯定还有未被发现的特有植物。”
 
这是一串闪光的足迹:钟扬三十二岁晋升研究员,三十三岁任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副所长(副局级),三十九岁任复旦大学 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十五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发表科研论文两百多篇,其中多篇论文在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出版、翻译专著、科普文献近二十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次,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
 
为什么钟扬这么拼命?钟美鸣想了想,拿出《钟氏家谱》,读了这样一段话:“若诸家齐,国则盛矣。而国家民族之兴旺与否,又决定家族、氏族之命运也。”钟老说:“祖国,始终位于钟家人心上,哪怕我‘文革’受冲击,因亲属牵连入党受影响,都没动摇过。这点钟扬也是一样。”
 
“一根筋”的豪爽与节俭
 
在钟家,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格外突出。
 
去年9月钟扬因公殉职时,他招牌式双肩包中,除了笔记本电脑、论文、讲义、药盒、工作日程,其他什么都没有。钟扬曾在上海有一套住房,因贴补儿子读书卖了,一家四口就挤在岳父岳母家,一百来平方米的套间。作为堂堂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导,大教授、大科学家,两块面包、一袋榨菜、一瓶矿泉水,常常是钟扬的“美餐”,他常年穿着普通夹克、牛仔裤,三件百十元的衬衣、两条二十九元的牛仔裤,可以对付一个夏天。这,你想得到吗?
 
其实,简朴节俭,本来就是钟扬的个性。一直在粗茶淡饭布衣的环境中成长,用的铅笔,实在不能写了才舍得丢。
 
钟扬考上大学时,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不久。别人的儿子考上大学,家长想办法办酒席,钟扬去上学却像平常赶集。被子是母亲买来白粗布,用化学颜料染成黄色。那时,夹克、西装已经流行,钟扬穿的却还是父亲的旧中山装。家里每月寄给他十二元伙食费,三元零花钱。生活虽然清苦,但钟扬像久旱逢甘霖,心中充满求知的快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野外科考采种,一去十天半个月,钟扬的团队靠死面饼子、凉菜、午餐肉度日,钟扬啃得津津有味。即使挨饿,钟扬仍讲故事段子,信手拈来,风趣幽默,使大家再添干劲。
 
钟扬这么节省,是在乎钱吗?如果在乎钱,1992年至1998年,钟扬单独或偕妻子张晓艳,在美国密歇根州等大学访问或合作研究五次,只要点点头,钟扬就定居美国,生活富裕了。
 
如果在乎钱,作为蜚声中外的科学家,稍微动点脑筋,人脉资源就会转化为滚滚财源,可钟扬从来不干。
 
他就是“一根筋”。别人留学是留下定居,钟扬却如饥似渴,掌握科学技术、前沿资讯,千方百计地找出国内与西方在生物学界的差距,一门心思考虑如何跟国外缩短差距,实现赶超。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是世界著名植物园。其中保存的五万种植物种子,钟扬一罐一罐数过来,发现居然没有一颗来自中国西藏的种子。他面色沉重,久久不语,回到住处,彻夜难眠。
 
“别人访学回国,都会带一些彩电、冰箱,而钟扬把我们俩攒的生活费,都买了计算机设备捐给单位。连海关都不相信,居然有这种‘傻猫’?”
 
“不在乎钱,钟扬在乎的就是时间,分秒必争,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张晓艳说起“一根筋”的丈夫,悲伤和自豪油然而生。
 
那么钟扬的钱去哪儿了?他办公室塞满两抽屉的票据就是明证。钟扬带领科研团队,长年出差办公开支几十万元,本来可以报销,大伙也以为费用问题已经处理了,可实际上,是钟扬自费报销。十几年前,钟扬组织“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八十多人从西藏到上海参观考察,开支三十多万在哪里报销?钟扬又自掏腰包。
 
在西藏大学钟扬的小宿舍里,挤了五六张床,厨具、被褥和生活用品,新鲜果蔬小吃,一应俱全,钟扬随时为同仁同道,包括为外国科学家提供食宿。省钱省时省心,钟扬从小练就的厨艺派上大用场。在做饭吃饭间,他与人谈科研谈人生,谈笑风生。“我这是免费旅馆、免费驿站,尽管来呀,最多的一次住了十五人呢。”
 
钟扬表哥、邵阳学院副教授吕放光,也说钟扬热情、健谈,幽默中包含“一根筋”,心中装满亲情友情爱国情,唯独没有自己。
 
他回忆,“2009年我去拉萨看钟扬,在西藏大学宿舍里等他,他晚上十二点还没回。我想添衣服,可翻箱倒柜,没找到一件像样的,最好的是一件一百多元的扎绒马甲。”
 
“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被抢救过来。我是医生,几次与他交心,说他的心脏已经到了临界值,再也不能去西藏了。但没过多久,他又偷偷申请第八批援藏。”
 
“我们知道他是‘空中飞人’,一般不打搅他。可是2012年3月,我父母八十大寿,他竟然带着三十斤牦牛骨头和风干牛肉,从拉萨辗转上海、南京、长沙航班,然后坐大巴中午12点赶到邵阳,所有人都瞪大惊讶的眼睛。他呢,给老人打几个拱手,敬几杯酒,问候家乡亲人的情况,午饭后,又匆匆飞回上海上课。”
 
钟扬的“一根筋”是有源头的。钟美鸣曾官至副厅,但举手投足之间,显得真诚直率,爱憎分明,始终保持泥土的芳香。
 
家中所有木质家具,都是四五十年前从老家运来木料,在黄冈定做的。衣柜里的衣物、所有床单被套都是旧货。钟扬读大学的“黄被”,钟美鸣还在用,只是从盖被变成垫被。手机还是前几年花几百元买的。唯一时髦的,是几年前钟扬给购置的四十二英寸液晶电视机。
 
八十二岁的二老,穿着朴素整洁,吃得简单清淡,烧水做饭,洗衣采购,一切都是自理。每餐吃饭,桌上都摆着小垃圾盒,这是二老利用废报纸折叠而成的独家“专利品”。
 
可是接朋待友,支援家乡,钟美鸣、王彩燕搜肠刮肚。2010年,丰田故里坪村修路,钟老夫妇一次捐款四万元。同学同乡同事,如遇困难,有求必应,出钱出力。
 
钟家的仗义疏财,在钟扬遇难后又一次得到印证。9月25日,钟扬有个同学,在同学群里呼吁捐款,两个小时就达几十万元,张晓艳闻讯马上制止。钟扬的交通事故赔偿金一百三十八万元,一家人商量后决定,全部捐出来,成立“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用于奖励沪藏两地的优秀师生。
 
此心安处道永恒
 
天妒英才。2017年9月25日凌晨,在结束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的讲座后,钟扬乘车赶往银川机场,行至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地段,一场车祸,钟扬的生命定格五十三岁。
 
不知何故,倒头即鼾的钟美鸣,突然一夜失眠。想起昨日微信发给儿子的一张二老近影,儿子马上点赞,于是7点,再用微信发了十几张给儿子。8点,二老照常去户外活动,有说有笑。下午3点,钟美鸣看看手机,怎么还不见儿子回音?是了,儿子太忙,晚点回音是常事。
 
回想儿子大学毕业,分到中科院武汉植物所,这里离家不远,儿子却“寄宿”单位。有次外宾来访前,所长急匆匆安排儿子翻译科技资料,钟扬竟三个昼夜连班,两天没吃中饭,完成的材料后来得到领导和外宾的极高评价。再后来,儿子事业上的诸多喜讯连连传来,包括其职称、职务的一路破格,都使老钟夫妇脸上泛光。
 
钟扬三十六岁那年,复旦大学引进科技人才,商调钟扬。去吗,会失去很多,如副局级待遇,看望父母不便。钟扬跟父母商量,父母满口赞成。不求官,想做事,少世俗,去冗繁,做专业,两代人的观念惊人契合。
 
十六年中,钟扬搞科研、采种子、带学生,三度援藏,昼夜奔波于平原、高原、戈壁多个时空,不停切换于教授、科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多栖角色”,势必与亲人聚少离多。对此,钟美鸣夫妇给予理解支持。
 
可是二老压根没想到,他们的独子钟扬,此时已不在人世了!闻讯后,张晓艳及所有亲戚朋友,既悲痛又犯难,怎么向二老启齿,二老是否已经知晓?
 
武汉的几位好友,匆匆赶到二老家,见两人蒙在鼓里,不忍心,找个借口走了。湖南、广东的亲属急急赶来武汉,不约而同汇聚在楼下,徘徊踯躅了几个小时,商量着怎么上楼。有人心细,悄悄将二老家的网线拔了。
 
还是钟老下楼, “偶遇”亲戚们。请大家吃晚餐,大家不言不语,不动筷子。打开手机,还是没有儿子回音,只见一则老友短信:“噩耗传来,万分震惊,拜请二老节哀!”钟美鸣马上电话老友,老友话到嘴角,又变成:“发错了,发错了!”
 
这是不是发错的信息?钟美鸣反复问,大家支支吾吾。王彩燕已经明白几分,但还是不肯相信,马上发钟扬微信:“扬子你在哪里?马上回音。”这时,钟老堂侄进门,不能再“捂”下去了,只好将噩耗直告二老。
 
天塌地崩!钟美鸣号啕大哭,瘫坐在沙发上到天亮。自9月25日至今,他都没有睡过个安稳觉。
 
王彩燕到现在,都不知是怎么挺过来的。母子相会长梦中,儿子的音容笑貌一次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每次儿子回家,眼冒血丝,但精神饱满,双肩包里的东西,分类规整。密密麻麻的日程单,事项不停注销,又不停添加,轻重缓急,有条不紊。王彩燕知道,这是自己多次示范、反复叮嘱,让钟扬打小就养成的好习惯。
 
儿子临行前,王彩燕总要摸摸他,吩咐高原缺氧,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身体,少吃肉喝酒,发胖不好。要注意发挥群体力量,不要大包大揽。
 
王彩燕本是老病号,患着冠心病等五种病。可是儿子遇难后,她买菜洗衣,做饭待客,迎来送往,收发邮件,订航班机票,照料丈夫,异常冷静。她一万次地告诫自己要坚强!然而,9月26日,早上6点半,丈夫和亲属赴银川料理钟扬后事,她单独瘫坐在沙发上,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在银川殡仪馆,钟美鸣看到钟扬,除了眼角有点血迹,睡得那么安详,他很久很久不见孩子睡这么香了。儿子正经回武汉不多,大多趁出差的机会。多次过家门也不入,但他一定电告父母原因并问候。即使回家,钟扬也是带着电脑办公,二老深夜起来要催他几次才睡。有几次忙到通宵,钟扬冲个澡,风风火火又走了。
 
大半年来,尽管钟美鸣不去碰“钟扬”两个字,但儿子的遗物触目即是,令钟美鸣刻骨铭心地痛。实在难眠,他只好把儿子出国带回给他的大衣、皮靴、剃须刀,把钟扬发的短信,看来看去,摸来摸去,悲伤流淌在一个个长夜。
 
这个短信来自西藏:“亲爱的二老,小时候爸爸打过我多次,现在想来是打对了。比如五岁时,奶奶给我寄来一套衣服,她自己种的棉花,亲自纺纱织布缝制好的,结果穿出时,小伙伴说丑得很,我便脱了光着身子回来,爸爸好气好气,把我屁股都抽肿了。现在我也做爸爸了,大毛小毛已五岁,比较调皮,我刚刚还电话教训他们呢。我因此感慨万千,再次报告二老,三十五岁后我才发现,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我感激您们!”
 
钟美鸣本来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多病缠身,加之如此情感折磨,他再也顶不住了,年前带状疱疹大面积突发,大病一场,大年三十才被勉强接出医院。
 
上一年,大年三十,中午了,钟扬还在澳大利亚忙乎。钟美鸣忍不住打电话,问儿子在哪儿过年。钟扬二话不说火速飞回上海,然后赶回武汉与父母团圆。
 
今年过年怎么办?张晓艳只得偕自己父母、大毛小毛回到武汉。
 
尽管张晓艳思想准备充分,四位八旬老人、两个少年也绝口不提“钟扬”,但再怎么营造,气氛就是难以营造。
 
除夕夜零点,新年钟声敲响时,大毛小毛,想起往年爸爸总是发压岁钱,想起爸爸最后陪自己过的生日,想起妈妈生日时爸爸总要打钱给自己,嘱咐代买礼品,想起爸爸与自己聚少而思多……兄弟俩再也忍不住,异口同声“想爸爸了”!压在喉咙,哽咽不已。张晓艳安慰着孩子,忍住眼泪,自己更想夫君呀!
 
5月2日,是钟扬生日。这个记在心头多少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钟美鸣、王彩燕看着日历,看着给钟扬最后一次发的微信,知道再也不会有回音,看着亲戚朋友、社会各界给他们发来的慰问,看着大毛小毛的最新作业,还有侄孙女、研究生钟桂香发来的最新论文,二老步履蹒跚地走到阳台,不停地给花儿松土、洒水、修枝,慢慢地抬起头,凝视着远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