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田勘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20 12:54:21
选择字号:
既要造人也要造机器人

 

■张田勘

【因此机器人,尤其是带有人工智能软件的机器人就成为人工劳动力的最好替代,它们不怕苦不怕累,而且比人工的效率高百倍千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中国2017年比2016年出生人口减少了63万人,于此同时,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造成出生人口下降,特别是一孩出生人口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2017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

尽管各方面的专家还在对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是否急剧下降进行激烈的争论,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2017年人口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了0.52‰,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了5.32‰的惊人低生育水平。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已经在采取措施。3月13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民法修正案,将法定成年年龄从20岁下调至18岁,此外规定,无论男女法定结婚年龄均为18岁。这显然是在鼓励日本人赶紧造人。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的情况也与日本相似,例如,二孩政策实施以后,相当多的夫妇并不愿意生二孩。为此,相关部门在两会上也表态,将制定国家婴幼儿(主要指0到3岁)发展的规划,帮助人们照顾孩子,实际上也是表态,鼓励更多的家庭造人。

尽管现阶段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好像并不缺人也不缺劳动力,但现实的种种情况在多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劳动力的不足,无论是绝对还是相对不足。媒体报道,元宵节(3月2日)过后,广州海珠区的城中村迎来一年一度的招工高潮,但是,月薪2万元,也招不到年轻工人(“90后”)。

这种情况当然是劳动力的相对不足,因为年轻人,哪怕是农民工也不愿意在车间里做机械式的枯燥“苦力”,他们愿意干的工作是管理、财务、人事、销售等,这些工作相对而言比较轻松,也显得体面。

不过,现代管理还在以传统的管理人员与劳动力的比例来看待劳动力,例如认为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德国约1:4是合理的。

而且,针对这种情况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教育配置严重不合理。例如,德国75%的中学生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去了大学(主要是文科)。所以,德国有工人干活,但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后既无技能,又看不起并且干不了体力活,或蓝领工(dirty work)。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最重要的问题是,即便德国有人干dirty work,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间熟练工和重体力活了,而是干的技术活,而且是指挥和操作机器人干活。但在中国,工厂和工作场所的工作大多还是人工的体力和机械枯燥的工种。比如制造业中的哪怕相对轻松的制衣行业,也要求的是工人每天重复缝纫、锁边、熨烫、整理和打包等。

这显然已经涉及到今天和未来的新科技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新技术革命不仅要为工业和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而且要提供更好更耐用更有效率的劳动力,因此机器人,尤其是带有人工智能软件的机器人就成为人工劳动力的最好替代,它们不怕苦不怕累,而且比人工的效率高百倍千倍。正因为如此,中国不仅要造人,而且要造出更多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已经让一些专家在预测未来机器人大量或全面替代工人的可能性。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奥斯波恩和弗雷根据大数据分析了今天300多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其中,工人,包括熟练工种,以及瓦匠、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产业工作的工人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高达80%~60%,这也是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因为体力活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

当然,在他们的分析和统计中,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的劳动者前10位是: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保险业务员、银行职员、政府职员、接线员、前台、客服、人力资源员工(HR)。工人还好一些,只排到第13位。

要解决人口和劳动力问题,就只有一方面鼓励造人(生育),一方面造机器人。显然,在造人和造机器人这两方面需要适应现代和未来的要求,而且未来已来,不容再犹豫不决,踌躇不前!

《中国科学报》 (2018-04-20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