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16 11:17:12
选择字号:
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维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滇西北地区地质特殊、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位于滇西北的核心地区。

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许琨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当前台站的定位是进行野生植物资源的收集,建设相关资源圃;致力于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进行相关配套技术研发及其推广应用;配合样地体系,对生物多样性动态长期监测。”

保存野生植物种质活体资源

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是丽江高山植物园核心区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植被类型丰富、植被垂直分布带完整的唯一一个高山亚高山植物园。

对于研究站的发展轨迹,许琨如数家珍。“2012年研究站加入中科院生物局组织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网络,成为中科院10个森林站之一;2013年加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和中科院森林生态控制实验联网研究;2016年成为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及中国植物园联盟的一员。”

许琨说:“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植物种质活体的资源收集和保存,现在以每年50种的速度将植物栽种到丽江高山植物园中。例如玉龙雪山、大理等地方,我们会形成区域的专题采集。”

研究站是昆明植物所“三个突破”“iFlora研究计划”和“植物核心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也为昆明植物所“五个重点培育”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研究方向作出重要支撑。

在研究站15位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丽江高山植物园引种保存有经济价值及开发应用推广前景的活体植物500余种。其中,包括滇西北重要药用植物200余种、高山亚高山观赏花卉230余种。在这当中,杜鹃属植物100余种、报春属植物100余种、其他观赏花卉30余种等。

在研究站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进行野外科考。每个人在外出时,都会在一个本子上记录自己的外出时间。许琨说:“根据这个本子的数据,我们平均每个月有15~20天在野外,一年加起来也有200多天。”

从进到昆明植物所的那刻起,许琨说自己就像被扔进了一个“大熔炉”。在这里,有80年的科研积淀、求真求实的科学氛围,他自己也会被这样的环境所感染。

“我在野外工作17年,滇西北的大山基本都去‘朝拜’过,做这个不是为了谋生,而是带着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敬畏,这样也就不觉得辛苦了。”许琨告诉记者。

动态监测生物多样性

除了野外科考,研究站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实验工作。

许琨介绍,目前研究站开展了云杉坪25公顷暗针叶林动态监测大样地、滇西北森林固碳项目样地调查、对丽江玉龙雪山南坡进行海拔梯度样地设置、文山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植被专项调查项目等。

为了更好地进行动态监测工作,研究站配备了一系列相关仪器,例如芬兰维萨拉自动气象站、美国戴维斯无线气象站、全自动数字式自动蒸发站等等。

许琨说:“芬兰维萨拉自动气象站能自动收集空气温湿度、大气压、风向风速、降雨量、总辐射、分层土壤温度等数据,提供每分钟、每小时、每天的数据汇总,能够有效反映环境本底资料。我们会有工作人员定时去收集数据、维修监测仪器等。”

与此同时,研究站还配备了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森林地下根系多样性监测系统、森林物候监测系统等。

研究站的森林结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可以记录详细的三维森林空间结构,测量森林冠层结构,精细记录单木的三维立体结构,也可以分析树的密度、高度、周长,还能监测林窗的三维空间结构变化。

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研究站会经常碰到一些濒危的物种。许琨说:“不能写个报告交上去就了事,我们还要找出应对的策略。例如有些种子繁殖比较困难,我们就利用生物技术、仪器设备,打破繁殖障碍,有效扩大种群数量。”

“一般情况下,具有经济价值、濒危珍惜的植物物种,都藏在深山里,我们就得往偏僻的地方走,泥石流、滚石、毒蛇毒虫,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许琨表示。

开展技术推广示范

在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中,研究站逐渐形成了技术专利,在当地开展相关的推广示范,既可以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还能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2013年起,研究站开始了“野生优质滇重楼品种驯化选育及扩繁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我国传统中医认为滇重楼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功效,但滇重楼的培育一直存在萌发率、成苗率低的问题。

许琨说:“滇重楼有20多种,如果研究不透彻,很可能有灭绝的危险。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了滇重楼种子60天萌发,180天成苗,突破了滇重楼传统种植方法萌发时间长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示范推广种植100亩,每棵苗的售价也提高了,为滇重楼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研究站还开展了云南濒危药用植物野生优良品种引种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建设,完成了滇重楼、珠子参、白芨、金铁锁、黄秦艽五种道地药材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资源评价、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制定了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以及良种繁育体系建立,以解决药用植物产业化配套利用关键技术问题。

研究站还与云南白药公司合作项目,进行滇西北特色药用植物收集、选育、迁地保护,引种保育滇西北特色药用植物270种,共计2万余株。

工作之余,研究站一直参与昆明植物所的科普活动。例如在求真科学院中,他们带领营员认识和采集植物标本种子。许琨说:“结合生态旅游,我们会制作相关的手册、书籍,进行植物知识传播。让更多的人热爱大自然,加入生物保护的行列中。”

《中国科学报》 (2018-04-16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